约翰·阿奇博尔德·惠勒学术领域作为一位出色的教育家,惠勒对于教育有特殊的理解
“大学里为什么要有学生?”惠勒说,“那是因为老师有不懂的东西,需要学生来帮助解答
”1970年代初期,惠勒的学生贝肯斯坦(Bekenstein)提出,黑洞的视界面积正比于黑洞的熵,这个思想与当时的霍金等人“黑洞无毛”的观点相悖,几乎所有的黑洞物理学家都站在霍金一边,只有惠勒支持贝肯斯坦,他说:“这个想法足够疯狂了,所以它很有可能是对的
”而贝肯斯坦的确对了
早逝的费曼曾经说:“有人说惠勒晚年陷入了疯狂,其实惠勒一直都疯狂
”作为20世纪最重要的物理学成就,量子论和相对论在其基本理念上存在着严重的冲突,至今没有统一起来
作为哥本哈根学派的一员,惠勒对量子力学有深刻的理解,也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但对于相对论,尤其是广义相对论,则知之不多
1950年代,惠勒在普林斯顿开了一门讨论班课程,广义相对论
惠勒又有惊人之语曰:要想了解一个新的领域,就去开一门这个领域的课程
后来又说:要想了解一个新的领域,就写一本关于那个领域的书
这就是他与他的学生基普·索恩合写的大部头著作《引力》
惠勒具有超人的物理学直觉,能够从简单的类比,来获得深邃的洞察
“类比引发洞察”,这是他的方法论夫子自道
其深邃在于,这些类比经他一说,似乎极为平常
惠勒最有代表性的思想是1979年在纪念爱因斯坦100周年诞辰学术研讨会上提出的延迟选择实验,据此,他给出了一个颠覆我们通常时间次序的结论:“我们此时此刻作出的决定,对于我们有足够理由说,它对已经发生了的事件产生了不可逃避的影响
”此时的决定,影响了,甚至决定了光子的过去
最绝的是,这个思想实验不但具有可操作性,而且可以在宇宙尺度上操作
藉此,惠勒反复强调:“没有一个基本量子现象是一个现象,直到它是一个被记录(观察)的现象”;“并没有一个过去预先存在着,除非它被现在所记录”
于是,惠勒把哥本哈根学派的整体论从空间拓展到了时间
惠勒反对说有一个外在于我们的客观实在存在“在哪儿”
作为物理学家,惠勒喜欢使用图示、模型和故事来说明他的观点
他经常利用这个R来代表实在(Reality),他指出:“实在是由一些观察的铁柱及其间的理论和想象构成的
”然而,他又指出,先定义术语,再繁衍理论,这是不可能的;先有实在,再有观察者的观察,也是不可能的
因为理论、概念、定律和测量方法是不可分离、同时呈现的(《宇宙逍遥》第14页)
因而,即使被观察的铁柱本身,也是与理论相关的
这样一来,我们所看到的实在图景,几乎完全是我们的建构
他强调观察的意义,我们观察到什么,(部分地)取决于我们用什么方式提问
由此类比,我们所见到的世界,也是由于观察而成为存在的
进一步,惠勒提出了参与的宇宙(participatory universe)这个概念,指出宇宙是一个自激回路,现在的观察,参与乃至创造了宇宙之诞生
于是有“万物源于比特”(有生于微)的理念
纯粹的客观的观察是不可能的,观察者必然成为参与者
而我们现在是看到的宇宙,或者实在,正是来自于古往今来的无数观察-参与行为
这些思想沿着物理学的逻辑步步深入,一直推到似乎荒谬得难以接受的程度
这种思想方式已经成为惠勒的方法论
以上内容由大学时代综合整理自互联网,实际情况请以官方资料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