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衣裙历史篇

连衣裙历史篇连衣裙自古以来都是最常用的服装之一古时汉族不论男女都是蓄长发着上衣与下裳相连的深衣,古埃及、古希腊及两河流域的束腰衣,都具有连衣裙的基本形制,男女均可穿着,仅在具体细节上有所区别

在欧洲,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妇女服装的主流一直是连衣裙,并作为出席各种礼仪场合的正式服装

一战后,由于女性越来越多地参与社会工作,衣服的种类不再局限于连衣裙,但仍然作为一种重要的服装

作为礼服来说,大多还是以连衣裙的形式出现

随着时代的发展,连衣裙的种类也越来越多

先秦时代,人们普遍着深衣,可看作连衣裙的一种变体

1973年,湖南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了一批完整的、各色纱罗绢绮质地的绵袍共11件,其中属于续衽直裾式绵袍(即深衣)的,共有4件

深衣是汉承秦制的服装款式之一,其实就是将上衣与下裳接缝在一起,有点类似于今天的连衣裙,由于被体深邃,故名“深衣”

这里要补充说明一下,古代的下裳与现今妇女穿的裙子有所不同,它有点象后世的围裙,当然在裳的里面仍穿有裤子

这种裤子无裤裆,也无裤腰,只有两个用带子系在腰间的裤管,而阴私处全靠裳来遮掩

深衣的演变经历了两个过程:先是采用“曲裾”

在深衣出现之前,人们的衣服分为上下两截,即上衣和下裳

衣、裳和里面的裤,三者各司其职,衣襟与裳裾(下摆)各不相干

后来由于深衣去掉了围裙,下体部分就不容易处理了:如在下摆处两边开衩,就难免春光乍现;若不开衩,势必影响走路

为解决这个矛盾,古人想出了“曲裾”相掩的办法,也就是将衣襟接长,形成三角,穿着时将其绕在身后,用带子系结,从背后看上去就象一个燕尾

这样一来既便于走路,又无露体之虞

当人们的内裤得到完善后,进而发展为“直裾”

与传统的上衣下裳相比,这种深衣的穿着要简便多了,而且也更加适体

所以,在先秦时期,它是诸侯、大夫、士人的家居服,同时也是一般庶人的礼服

绛红纱印彩续衽直裾绵深衣就是从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中出土的

衣长130厘米,通袖长236厘米,袖宽41厘米,袖口宽30厘米,腰宽48厘米,下摆宽57厘米,领缘宽29厘米,摆缘宽38厘米

它的衣式形制有交领、右衽、胡袖、直裾,袖与下摆均镶大幅的宽缘

此件衣服有一大特点,就是有一个宽大的续衽,即衣襟(古代称“衽”)自腋下镶于下裾部位,直通与下摆平齐,好像是右衽的继续,故名“续衽”

这种续衽宽边直裾式深衣是西汉长沙地区流行的款式,但保持着以前的直裾形式,这在当时是为了与刚才介绍的“曲裾”形式相适应

它可以将宽大的衣襟覆包于身后,再用腰带束紧,在冬天能起到取暖的效果

此件深衣的面料是透明的纱(一种有着方孔的轻薄平纹丝织品),其经纬丝的纤度为10.2旦,丝经非常纤细

由于它的经纬密度较接近,所以纱的质地较为密致

这件衣服的色染工艺也非常杰出

衣料以绛红色为底色

这种绛红色是由茜草素经媒染后染成的,时至今日,这种红色仍艳丽无比

在绛红色的纱地上进行印花并加以彩绘,古人称为印花敷彩工艺

其所印刷的花纹为藤本植物的变形纹饰,是用朱红、粉白、银灰、金、棕灰、黑色等颜料,经过印花和彩绘相结合的工艺,制作了花、叶、蓓蕾和花苞,最后用粉白色勾绘云水纹和点,花地分明,华丽多姿

该衣穿着时,里衽掩入左侧腋下,外衽折到右侧身旁,底摆呈喇叭状

双手平放,大的袖胡呈弧形下垂,衣纹显示出当今蝙蝠袖的外观

到中世纪以前.西方大多数裙子属于连衣裙,到了16世纪以后,上衣和裙子就逐渐分离开了

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妇女服的主流仍然是连衣裙

连衣裙的种类也就变得多种多样

从16世纪中期 至20世纪初,西方的男童在幼年时通常穿着长袍或连衣裙

以上内容由大学时代综合整理自互联网,实际情况请以官方资料为准。

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