拙政园历史沿革今园址一带,三国时有吴郁林太守陆绩的宅第,东晋时有高士戴颐宅
唐末,诗人陆龟蒙宅也在这里“不出郛郭,旷若郊墅”,其地低洼,有池石园圃之属
北宋时,山阴簿胡稷言在此建五柳堂,其子峄又取杜甫"宅舍如荒村"句,名其居曰如村,可见地甚荒旷
元大德年间(1297—1307年),在此创建寺院
元延祐间(1314—1320年),奏赐大弘寺寺额,又尝别创东斋
元末寺毁,而东斋独存
元至正十六年(1356年),张士诚据苏,此处属其婿潘元绍的驸马府范围
明正德四年(1509年),因官场失意而还乡的御史王献臣,以大弘寺址拓建为园,取晋代潘岳《闲居赋》中“灌园鬻蔬,以供朝夕之膳,是亦拙者之为政也”意,名为“拙政园”
中亘积水,浚治成池,弥漫处“望若湖泊"
园多隙地,缀为花圃、竹丛、果园、桃林,建筑物则稀疏错落,共有堂、楼、亭、轩等三十一景,形成一个以水为主、疏朗平淡,近乎自然风景的园林,“广袤二百余亩,茂树曲池,胜甲吴下”
明嘉靖十二年(1533年),文征明依园中景物绘图三十一幅,各系以诗,并作《王氏拙政园记》
王献臣死后,其子一夜赌博将园输给徐氏
徐氏子孙后亦衰落,园渐荒废
明崇祯四年(1631年),园东部荒地十余亩为侍郎王心一购得
王善画山水,悉心经营,布置丘壑,于崇祯八年(1635年)落成,名“归田园居”
中有秋香楼、芙蓉榭、泛红轩、兰雪堂、漱石亭、桃花渡、竹香廊、啸月台、紫藤坞、放眼亭诸胜,荷池广四、五亩,墙外别有家田数亩
园中多奇峰,山石仿峨眉栈道
据清雍正六年(1728年)沈德潜作的《兰雪堂图记》,当时园中崇楼幽洞、名葩奇木、山禽怪兽,与已荡为丘墟的拙政园中部适成对照
直至道光年间,王氏子孙尚居其地,但已渐荒圮,大部变为菜畦草地
园之中部与西部则归属变化较繁
清初顺治四、五年(1647—1648年)间,钱谦益(牧斋)曾构曲房于此,安置名妓柳如是在内居住
清兵入苏,园为镇将所占
当时园主系徐氏第五代后人,不得已在清顺治十年(1653年)以二千金将园廉售于大学士海宁陈之遴
陈得园后重加修葺,备极奢丽
内有宝珠山茶三四株,花时巨丽鲜妍,为江南所仅见
但陈长期在京,购园五年后即获罪被谪辽东,客死于谪所,始终未见园中一花一木
清康熙元年(1662年),拙政园没为官产,被圈封为宁海将军府,次第为王、严两镇将所有
清康熙三年(1664年)又改为兵备道(安姓)行馆,未有改作
之后,园被发还给陈之遴子,卖与吴三桂婿王永宁
在此以前,园主虽屡有变动,但大都仍拙政园之旧
至王永宁则大兴土木,易置丘壑,园的面貌与文征明图记中所述已大不相同
园内建斑竹厅、娘娘厅,为三桂女起居处
又有楠木厅,列柱百余,石础径三、四尺,高齐人腰,柱础所刻皆升龙,又有白玉龙凤鼓墩,穷极侈丽
王常在园内举行盛宴,令家姬演剧,时人有“素娥几队出银屏”“十斛珍珠满地倾”之句
后王永宁因吴三桂举兵反清,惧而先死,家产籍没,雕龙柱础及楠木柱石等尽输京师
陈其年曾有诗云:“此地多年没县官,我因官去暂盘桓,堆来马矢齐妆阁,学得驴鸣倚画阑”
可见园的破败景象
至清康熙十八年(1679年),拙政园改为苏松常道新署,参议祖泽深将园修葺一新,增置堂三楹、重门三楹
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苏松常道缺裁
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康熙帝玄烨南巡曾来此园
同年编成的《长洲县志》中写道:“廿年来数易主,虽增葺壮丽,无复昔时山林雅致矣”
拙政园自苏松常道署裁撤后,渐散为民居,先由王皋闻、顾璧斗两富室分得,后总戎严公伟亦居于此
乾隆初,园又分为中部的“复园"和西部的“书园”两部分
至此,原来浑然一体、统一规划的拙政园,演变为相互分离、自成格局的三个园林
中部的复园归太守蒋棨所有
当时园内荒凉满目,蒋氏经营有年,始复旧观
“山增而高,水浚而深,峰岫互回,云天倒映”,游者“不出城市而共获山林之性”
园中藏书万卷,春秋佳日,名流觞咏,极一时之盛,曾有《复园嘉会图》传世
袁枚、赵翼、钱大昕等相继来此,流连赋诗
袁枚有句云:“人生只合君家住,借得青山又借书”
但蒋棨殁后,园就逐渐荒落了
西部的书园主是太史叶士宽,中有拥书阁、读书轩、行书廊、浇书亭诸胜,皆昔年废地,由叶氏新筑
拥书阁有十景,士宽之子树藩曾与其甥武进赵怀玉赋诗记之
书园后归道员沈元振,园中第宅为太常博士汪美基所居,旋又分属程、赵、汪等姓
蒋氏拥有复园七十余年之后,终于易主
清嘉庆十四年(1809年),刑部郎中海宁查世倓购得此园
其时园中池堙石颓,查氏修缮经年,焕然一新,仍名复园
但为时不久,至嘉庆末年又归吏部尚书协办大学士平湖吴璥,其子观察晋德也曾居此,故苏人呼为吴园
春日游人如织,摊贩杂陈
虽然是园仍保持了“水木明瑟旷远,有山泽间趣”的特点,但视旧园仅得三分之一
故清道光廿二年(1842年)梁章钜挟恽南田图游园印证时,谓园景与一百六十多年前的恽图已大不相同
由于吴氏长期在外地做官,疏于管理,逐渐亭台倾圮,池馆萧条
园南的东部花园第宅,其时归部郎潘师益
潘与其子㬶在内营构瑞棠书屋
清咸丰十年(1860年)六月二日(旧历四月十三),太平军进驻苏州
太平天国忠王李秀成以拙政园并东面的潘㬶子潘爱轩宅、西面的汪硕甫宅合建忠王府,相传见山楼为其治事之所
“工匠数百人终年不辍,工且未竣,城已破矣”(马如飞《劫余灰录》)
据李鸿章后来给李鹤章的信中所述,“忠王府琼楼玉宇,曲栏洞房,真如神仙窟宅”,“花园三四所,戏台两三座,平生所未见之境也”
清同治二年(1863年),李鸿章占领苏州后,将忠王府作为自己的江苏巡抚行辕,藩臬司也在其中办公
由善后局付白银三千两给原园主吴氏,以园归公,西面的汪姓房屋仍归汪氏
当时官府还附设医药局于园内,行医施药
过了一年多,有人入游,见园内“事物已颓损十之五”
至清同治五年(1866年),巡抚衙门迁离拙政园
清同治十年(1871年)冬,南皮张之万(光绪中为大学士)任江苏巡抚时,居拙政园原潘宅房屋内
张能书画,经营修治,渐复旧观
有远香堂、兰畹、玉兰院、柳堤、东廊、枇杷坞、水竹居、菜花楼、烟波画舫、芍药坡、月香亭、最宜处诸胜,绘有《吴园图》十二册
后张之万升任浙闽总督,离苏有日,就与右布政使恩赐、管理苏州织造部堂德寿、粮储道英朴、恩竹樵三人(俱满族)商议,倡立会馆,以价银三千、修理费二千汇交藩库
于清同治十一年(1872年)正月,改为“八旗奉直会馆”,其范围包括园的中部花园及前面的房屋,园仍名拙政
清光绪十三年(1887年)又曾修葺过一次,“首改园门,拓其旧制,……其他倾者扶,圮者整”,并建澄观楼于池之上
当时园中古树参天,“修廊迤俪,清泉贴地,曲沼绮交,峭石当门,群峰玉立”
这一以水为主、水面阔广、景色自然的格局基本保持至今
园西部花园的汪姓宅园,于清光绪三年(1877年)以价银六千五百两售于吴县富商张履谦,易名为“补园”
当时园中亭台只存一、二处,残破不堪,已非昔日景况
经张履谦大加修葺,遂有塔影亭、留听阁、浮翠阁、笠亭、与谁同坐轩、宜两亭等胜景,又新建了精致绮丽的卅六鸳鸯馆、十八曼陀罗花馆
清光绪二十年(1894年),张获得文徵明《王氏拙政园记》石刻碑拓,重摹上石,又得文徵明、沈周遗像,为之建“拜文揖沈之斋”
张氏以巨款经营多年,追求奢丽,部分失去了拙政园疏朗闲适的特点
但张与其孙紫东俱爱好昆曲,所构卅六鸳鸯馆,其顶层结构为“卷棚顶”,音响效果甚佳
昆曲前辈俞振飞常随父“曲圣”粟庐来此园游憩度曲
清宣统三年(1911年)11月21日,江苏都督程德全曾通告全省,在此园召开江苏临时省议会
此时八旗奉直会馆已改称奉直会馆
由于八旗奉直人游宦于苏的日益减少,会馆经济不佳,于是对外开放,收取游资
园中开辟茶室,并曾辟娱乐场,以唱滑稽戏、说书等招揽游客
日常祗数十人入游,唱戏时可增至二、三百人
民国八年(1919年)左右,奉直会馆房宅(现苏州博物馆处)曾辟作时疫医院
民国十七年(1928年)九月与廿三年(1934年)十月间,又二度被借作戒烟所
之后,还曾做过区公所
现工艺美校部分房宅在民国九年左右,售与李鸿章之侄、清末云贵总督李经羲
经李以巨款翻修,甚为精致
李不久即殁,子孙无人居苏,房屋后曾抵押与某银行
民国十九年(1930年)七月十五日,园内回廊因年久失修,突然坍倒,压伤游客两人
此后,坍倒的回廊一直用木头支撑
见山楼后的木桥,也断裂不能通行
至抗战爆发前夕,一代名园已衰落至“狐鼠穿屋,藓苔蔽路”的境地
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冬,日本侵略军飞机几度轰炸苏州
远香堂受震破损,南轩被焚毁,园内到处亭阁倾圮,枯苇败荷,荒秽不堪
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伪江苏省省长陈则民见奉直会馆大部分房屋幸存未毁,即租用拙政园为伪省政府办公处
还向张氏借租了补园
其间曾稍加修葺
陈群任伪省长时,又在西花园建日本式木屋一所,专门接待日军将领、特务头目等在内吃喝玩乐
园的东部,即“归田园居”久已荒废,部分变为荒地,部分散为民居,与中部花园以墙隔绝
进出由道观弄(1958年砌断)与东北街相通
园内殡舍数间,棺柩杂陈,又有破旧民房十余间,荒地一片
至伪江苏省政府教育厅占用时,将园东部花园与中部花园打通,造小洋房一所,供伪官居住
又将土墩上小亭(名补拙,现放眼亭)稍加修葺
余则野草遍地,荒芜依然
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盘踞在拙政园的伪省政府随之瓦解
1946年9月,国立社会教育学院从四川璧山迁苏,借拙政园为校舍
中部花园和房屋部分为办公教学区及学生宿舍,东部花园作为教职员宿舍,并将园外菜地(现天泉亭处)买下,辟作操场
西部的补园仍属张氏
1948年,社会教育学院因校舍不足,又向张氏后人张逸侪租借了西部花园和部分房屋
1949年,苏州解放后,社教学院并迁无锡
拙政园及前部房屋由苏南行政区苏州行政区专员公署使用
1951年11月,苏州专员公署根据中央关于保护历史文物的一贯指示,将拙政园划归苏南区文物管理委员会管理,专员公署另迁新址
文管部门立即修缮,延请专家名匠,规划整治,山、水、桥、亭、厅、堂、墙、门,务期按原样修复
1952年10月,工程竣工,同年11月6日,整修后的拙政园中部花园和西部花园正式开放
东部暂为花圃和职工宿舍
园前的房屋,中间部分(现博物馆)归苏南文管会使用,东面(现工艺美校)为苏南区苏州图书馆(1951年11月迁入),西面(现平江区医院)为洪泽小学
1954年,市园林管理处成立后,从苏南文管会接管了拙政园,年底开始又大加整修
之后,在东部花园重筑围墙,逐步浚池叠石,植树莳花
1959年下半年起,又对东部花园进行大规模修建,新建了大门、芙蓉榭、涵青亭、秫香馆等,1960年9月完工
至此,拙政园中、西、东三部重又合而为一,成为完整统一而又各有特色的名园
随着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发展,拙政园也逐年修缮整治,日益展示其疏朗自然、清新旷远的风格
不期十年动乱,拙政园成为“破四旧”的对象而被迫关闭
此后,一度改名为“东风公园”,虽仍对外开放,但厅堂的陈设布置已撤除一空
倒影楼后放置滑梯等物,改为“儿童乐园”
直至粉碎“四人帮”后,拙政园能够逐步得以治理
1976年拙政园征用土地九亩八分,扩大花圃面积
1979年以来,对园内建筑、假山多次进行了维修,碑刻、匾额、楹联、家具陈设等也陆续恢复
1980年,以4万元和木材26立方米大修远香堂
1985年,大修香洲、浮翠阁
1988年3月30日,工艺美校搬出李宅,苏州市园林管理局投资120万元进行整修,1989年4月25日竣工
至此,拙政园宅园合一
1992年9月,在拙政园的原住宅部分(李宅原工艺美校所用部分)中轴线建成了中国第一座以园林为专题的博物馆
该馆按四进厅堂布置成“园原”、“园史”、“园趣”、和“园冶”四个展厅,展现苏州园林在2000多年历史中的历程和风采
2003年,整治东部周边环境,建成园外苑
2007年,建成园林博物馆新馆,南部周边环境同期得到改善
以上内容由大学时代综合整理自互联网,实际情况请以官方资料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