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园主要景点绿荫“绿荫”小轩临水而筑

留园主要景点绿荫“绿荫”小轩临水而筑,轩外景色溪山深秀

进入“绿荫”,朝北整面无墙,完全敞向山池,这三种墙面的处理手法是掩映——透漏——敞开

明高启葵花诗:“艳发朱光里,丛依绿荫边

”建筑西侧原有一株古枫,小轩笼罩在树荫下,故名

建筑似轩,硬山造,临水而筑,刘氏寒碧庄时已有

轩南庭院墙上有石匾嵌于其上,钱大昕书“花步小筑”

  济仙亭济仙亭为廊亭,盛氏时此亭无名,后因亭北青枫树边有一石形如济颠,而俗称济仙亭

 明瑟楼明瑟楼两层半间,南面假山构思独特,有峰回路转之妙

水经注:“目对鱼鸟,水木明瑟

”此处环境雅洁清新,有水木明瑟之感,故借以为名

楼为二层半间,卷棚单面歇山造,楼上三面置有明瓦和合窗,楼梯在外,用太湖石堆砌而成,梯边一峰屹立,上镌“一梯云”三字

楼梯面东墙上,有董其昌书“饱云”二字砖匾一块

此楼刘氏时已有

  恰杭明瑟楼下方室称“恰杭”,杭:《唐韵》与航同,《说文》方舟也,此建筑及其西涵碧山房在可亭处看来有如一艘航船,取杜甫“野航恰受两三人”之句

故名恰杭

此名盛氏时已有

 涵碧山房涵碧山房为中部主要建筑,俗称荷花厅,建筑三间,卷棚硬山造,东面紧靠明瑟楼,厅高大宽敞,陈设朴素,周围老树浓荫,风亭月榭,迤俪相属,楼台倒影,堪称图画

宋朱熹诗“一水方涵碧,千林已变红”

建筑面池,水清如碧,涵碧二字不仅指池水,同时也指周围山峦林木在池中的倒影,故借以为名

刘氏时称“卷石山房”,盛氏时名“涵碧山房”,因建筑前临荷池,故通常又称荷花厅,俞樾《留园记》中“凉台燠馆”即是指此

  闻木樨香轩闻木樨香轩为中部最高处,山高气爽,轩前有联:“奇石尽含千古秀;桂花香动万山秋

”木樨,即岩桂

轩为方形,后倚云墙,单檐歇山造,徐氏时称“桂馨阁“,刘氏时曾名“餐秀轩”,盛氏时改为今名

  可亭可亭,取白香山可以容膝,可以息肩,当其可斯可耳之意,指此处有景可以停留观赏

亭为六角,飞檐攒尖,结顶为一花瓶倒扣(为1953年整修时应急之作)

整组建筑打破了整齐划一的布局,给人既有变化而又美观自然的感受,体现了中国山水画法中主景偏右的传统手法

刘氏时称“个中亭”,盛氏时称“可亭”

解放后整修,亭顶比昔时略尖一些

  古木交柯古木交柯为留园十八景之一

南面庭院,靠墙筑有明式花台一个,正中墙面嵌有“古木交柯”砖匾一方,花台内植有柏树、云南山茶各一,仅二树、一台、一匾

就形成一幅耐人寻味的画面,运用了传统国画中最简练的手法,化有为无,化实为虚,使整个空间显得干净利落,疏朗淡雅

 小蓬莱《史记》:“海中有三神山,名曰蓬莱、方丈、瀛洲,仙人居之

”此处在水池当中,故借以为名

二面曲桥相连,上面架以亭式紫藤棚架

此处有黄石,刻有“小蓬莱”三字,系解放后新题

盛氏时园中亦有小蓬莱者,据考证系指今西部土山

 濠濮亭《世说》:“晋简文帝入华林园,顾谓左右曰:会心处不必在远,翳然林水,便自有濠濮间想也,觉鸟兽禽鱼,自来亲人

”濠,即濠上,濮,水名,古人观鱼之地

此处借以为名

亭为方形四角,单檐歇山造,其北挑出水面而筑

刘氏时称此亭为“掬月亭”

亭侧池畔立有一石,倒影池中如圆月,名印月

盛氏时名“濠濮想亭”

今易名濠濮亭

 曲溪楼《尔雅》:“山渎无所通者曰溪,又注川曰溪

”曲溪,亦即曲水,此处为借用

建筑临水,二层,单檐歇山造,楼只有前半爿,下为过道,狭长,进深仅三米左右,南北长十余米

其下刘氏曾名“攸宁堂”,楼名曲溪,曲溪之名沿用

 西楼西楼在五峰仙馆之西,刘氏时曾名西爽,今俗称西楼

建筑为单檐歇山造,和曲溪楼相通

 清风池馆《诗经》:“吉甫作颂,穆如清风

”又宋苏东坡《赤壁赋》中“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水榭向西敞开,平临近水,环境舒适,借以为名

建筑为水轩形式,单檐歇山造

刘氏时称垂杨池馆,盛氏时改名为清风池馆,昔署匾曰“清风起兮池馆凉”

 自在处宋陆游诗“高高下下天成景,密密疏疏自在花

”此处景色与诗意相同,借以为名

前侧一峰名“朵云”,对面置有青石牡丹花台,雕刻较为精美,为明代园林遗物

 远翠阁方干诗:“前山含远翠,罗列在窗中

”诗与景符,借以为名

其下即自在处,刘氏时曾名“空翠”,后改名含青楼,盛氏时名“远翠阁”

阁实质为楼,其上三面都置有明瓦和合窗,二层,单檐歇山造

 汲古得修绠唐韩愈诗:“汲古得修绠

”《说苑》:“管仲曰短绠不可以汲深井”

绠,井索也

修绠,即长索

意思是,钻研古人学说,必须有恒心,下功夫找到一根线索,才能学到手,和汲深井水必须用长绳一样

这里从前是书房

盛氏时称汲古得修绠

建筑在五峰仙馆西,硬山卷棚造

 五峰仙馆五峰仙馆因盛康从文征明停云馆中得峰石放在园内,故名“五峰仙馆”,大厅面阔五开间,由于梁柱及家具均以楠木制作,俗称为楠木厅,厅内装修精丽,陈设雅洁大方

此处旧为徐氏“后乐堂”,刘氏时扩建为“传经堂”

盛氏时因得文征明停云馆藏石,属吴大澂书其额,更名“五峰仙馆”

  佳晴喜雨快雪之亭佳晴,宋范成大诗“佳晴有新课”

喜雨,春秋谷梁传,“喜雨者有志于民者也

”快雪,王羲之帖“快雪时睛”

都是指对农田有利之意

这里指四时景物,不论晴雨都好

亭为单檐歇山造,解放后在原盛氏亦吾庐的基础上改建而成

原来“佳晴喜雨快雪之亭”在五峰仙馆后院西北方向(今为一排花墙)

刘氏时即有,盛氏时称此名

 林泉耆硕之馆林泉者,指山林泉石,游憩之地;耆,指高年;硕,有名望的人

这里是指老人和名流的游憩之所

馆为一屋两翻轩,南北装修不同

北为方梁,有雕花;南为圆梁,无雕花

窗及地坪方砖也有所不同,故又称鸳鸯厅

厅为四面厅形式,单檐歇山造,其北两角飞檐上塑有凤穿牡丹图案

建筑三开间九架屋,并环有走廊

馆为盛氏时所建

馆内有两匾,南“奇石寿太古”,北“林泉耆硕之馆”

“冠云峰赞序”屏门对着冠云峰

 亦不二不二:《维摩经》曰:“文殊问维摩诘,何等是不二法门

维摩诘默然不应

文殊曰:善哉善哉,乃无有文字语言,是真人不二法门

”意为直接入道,不需文字语言

建筑为半亭形式,后倚走廊,亭后廊墙上开有圆洞门,贯通东园一角

小亭正北,面对待云庵

 待云庵盛康,别号待云庵主,此处是盛氏家庵,是园主参禅礼佛的一方净土,故名待云庵

建筑为单檐歇山造

“待云”二字原为朝西砖细门宕上的砖匾

据杨一村讲,1953年整修时,他是工地负责人,其时砖匾已破碎,只剩下面半段,当时缺乏有关资料,疑为伫云(见留园1982年前所有说明书)

后经园林有关专家考证,认为应作贮,孟郊诗“开亭拟贮云,凿石先得泉”

庭院中有峰有泉,故名(1988年南京工学院出版的苏州旅游丛书《留园》,即称贮云庵)

今已根据史料,恢复原名

 冠云楼冠云峰高6.5米,为宋代花石纲遗物,因石巅高耸,四展如冠,取名“冠云”、“瑞云”、“岫云”屏立左右,建筑为三开间五架屋,东西两面又各接一间四架屋

楼下正中壁上嵌有古代鱼化石一方,其为留园的姐妹三峰

三峰下罗列小峰石笋,花草松竹点缀其间,大有林下水边,胜地之胜的林泉景色

冠云,峰名,此楼为观冠云峰而设,盛氏时楼曾名“云满峰头月满天楼”

楼下名“仙苑停云”

  冠云亭冠云,峰名,为观峰而设

亭为六角攒尖,顶部饰有如意桔子

 冠云台冠云,峰名,此台实质系亭,为观峰而设,建筑呈正方形,单檐歇山造

 揖峰轩宋朱熹《游百丈山记》“前揖庐山,一峰独秀”

此建筑西有一湖石名“独秀峰”,轩前庭院称“石林小院”,庭院内有晚翠、迎晖、段锦、竞爽等太湖石峰,园主痴石,借用米芾拜石典故,称其轩为揖峰轩

建筑为硬山造,外观二间半,实质只有一间半,刘氏时就有此名,沿用此今

 洞天一碧洞天一碧建筑为小屋一间,因三面置有空窗,亦可称亭

因此地在石林小院内,有如洞天福地中的一块碧玉,故名

刘氏时此建筑就有,盛氏时称“洞天一碧”,解放后曾称“石林小屋”,今已恢复原名

 静中观唐刘禹锡诗“众音徒起灭,心在静中观”

语意超尘出世

建筑为亭,由于二面借廊,只有一角,颇为罕见

此名刘氏时就有

 还读我书斋晋陶潜《读山海经》诗:“既耕亦已种,时还读我书”

此处从前是书斋,建筑为楼,二重,硬山造,刘氏时称“还读馆”,盛氏时称“还读我书斋”,解放后曾称“还我读书处”,已恢复原名

 又一村陆游诗:“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亭为正方形,单檐歇山造,解放后新建

“又一村”三字盛氏时即有,开始系指东面一片,即“花好月圆人寿轩”,“少风波处便为家”,“亦吾庐”这一范围,后开辟西部,通常指西面一带

因广植梅林,并有绿杨、桃杏、菜畦、豆架,富有田园风味,故名

 小桃坞此处多桃杏,故名

小桃坞建筑五开间,其前附有二个耳室,解放后修建留园时增设,原为草顶,后改瓦

现为外宾接待室

 至乐亭《阴符经》“至乐性馀,至静则廉”

昔王右军生平笃嗜种果,谓此中有至乐存焉

盛氏时亭外皆植果树,园主取名“至乐”,即袭此意,主人能兼永叔右军之乐,主人之乐至矣

今果树虽无,但此处景物疏朗,使人胸怀宽畅,心情快乐

亭为六合舍顶,系仿天平山范祠御碑亭略变形而成,解放后重建

 舒啸亭陶潜《归去来辞》“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

亭为园形攒尖式

建筑在西部土山上,下临清流,借以为名

盛氏时此处为“月榭星台”,解放后重建,改名“舒啸”

 活泼泼地殷迈自励诗“窗外鸢鱼活泼,床头经典交加”

此处鸢飞鱼跃,天机活泼,借以为名

建筑为水阁形式,或称水榭

单檐歇山造,四面环有走廊

盛氏时即有

 八角亭八角亭原在城内修仙巷,为宋氏园内之物,解放初修建留园时从宋宅内移入留园

因此亭为八柱八角,没有新的题名,故通常称为八角亭

地址在东园一角内

 南花房南花房为培植花木暖房,前有生产场地约三亩

盛氏时就有

 北花房北花房在南花房北,解放后一直租给原园林职工居住

1999年留园为整治周边环境,动迁原北花房及周边民居,改造并扩建了北花房,改造后的北花房建在半边街一线上,沿街一排房舍为职工休息及存放农药、工具场所,房前朝南为花卉生产场地,原北花房位置则为盆景工作场地

 君子所履君子,为德者之称;履,《说文》,足所依也

指此处为有德的君子涉足场所

建筑为盛氏时所建,后毁

2000年在原址上重建

建筑为方亭,单檐歇山造,亭西一片草地即“射圃”

 盛家祠堂盛康在得留园后,于清光绪十八年(1892年)建立义庄,额为“龙溪盛氏义庄”,祠堂为义庄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座落在留园大门西侧

祠堂共分四进,前二进今辟为卖品部,后二进为楼,楼两侧建有烽火墙,楼下大厅今辟为留园展示馆,展示介绍留园历史和文化艺术

 住宅留园住宅共有三处,一为留园路400号(原86号,今园林档案馆位置),盛康得园后购得,是老宅,清光绪十三年(1887年)宅中主厅翻修,结构一新,取名“永善堂”

其地解放后为民居,宅地低于门前马路2—3尺,曾见宅中井台边半块残碑,已为居民用作洗衣之板,字迹模糊,内容为诰封某氏为一品夫人

二为东宅,即刘恕住宅,清同治十三年(1875年)售于程氏,旋改建为二程夫子祠,清末为盛氏所有,抗战时期,日寇强拆朱家庄一带民居,扩充兵营,导致大批难民涌入,至解放初,建筑已破坏殆尽,而宅中备弄变成通道,后称之为五福弄

2000年,留园整治周边环境,动迁所有民居,今售票处、停车场、办公大楼,就是在其遗址上所建

三为正宅,今盛家祠堂西侧有南北二座楼,即是其正宅,按香禅日记,其宅与祠堂都是在清光绪十四年(1876年)八月起造,盛氏在留园的三处住宅,如今独剩这处

 

以上内容由大学时代综合整理自互联网,实际情况请以官方资料为准。

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