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园历史沿革明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始建,为太僕寺少卿徐泰时的私家园林,时人称东园
清朝初期,园一度废为踹布坊,后相传重建于民法氏,但屡屡易主
清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瑞云峰被移入织造成府行宫(今苏州第十中学)
清乾隆五十九年(1794年),园为吴县东山刘恕所得,在“东园”故址改建
清嘉庆三年(1798年),经修建始成,因多植白皮松、梧竹,竹色清寒,波光澄碧,因园内竹色清寒,故更名“寒碧山庄”, 俗称“刘园”刘恕喜好法书名画,他将自己撰写的文章和古人法帖勒石嵌砌在园中廊壁
后代园主多承袭此风,逐渐形成今日留园多“书条石”的特色
刘恕爱石,治园时,他搜寻了十二名峰移入园内,并撰文多篇,记寻石经过,抒仰石之情
清道光三年(1823年),园对外开放,来游者无虚日,轰动一时
清咸丰十年(1860年),苏州遭兵燹,街衢巷陌,毁圮殆尽,乱后,园遂荒芜
清同治十年(1871年),住宅部分售给予程氏
清同治十二年(1873年),为常州盛康(旭人)购得,缮修加筑
清同治十三年(1874年),住宅部分改建成二程夫子祠(今留园大门东侧新售票房、生态停车场、办公楼等,即是在其遗址上折建成)
清光绪二年(1876年),修缮完工
清光绪十四年至十七年(1888年—1891年),增辟东、西两面两园
清宣统三年(1911年),辛亥革命起,因园已归盛康之子盛宣怀,革命军将园没收,后经盛宣怀四方活动,于民国元年(1912年)底终于由袁世凯下令发还
民国十六年(1927年),北伐军到苏州,第21师司令部一度驻在园内
民国十八年(1929年)3月7日,园又被国民党政府以盛宣怀生前贪污、侵蚀国币之罪加以查封,由吴县县政府派员管理,同年6月18日,园红修葺后对外开放,供人游览
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1.28淞沪抗战暴发,园亦随之关闭,其间曾为宁沪警备司令张治国的”高级教官室“,对外“野营办事处”
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6月1日,园经整理后,又行开放
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10月13日,经盛宣怀之子盛恩颐四处奔走,辗转反复,终于将留园义庄及其附属房屋田地区性,由吴县政府受命发回
抗战时期,留园经日军蹂躏,“尤栋折榱崩,墙倾壁倒,马屎堆积,花木萎枯,玲珑之假山摇摇欲附,精美之家俱搬取一空”,园从此荒废
抗战胜利后,园又成为国民党部队驻军养马之所,五峰仙馆,林泉耆硕之馆的梁柱被马啃成了葫芦形,五峰仙馆地上马屎堆积有一尺余厚,门窗挂落,破坏殆尽,残梁断柱,破壁颓垣,几乎一片瓦砾
1953年,苏州市人民政府决定修复留园,并邀请了一批学识渊博的园林专家和技艺高超的古建工人
经过半年的修整,一代名园重现光彩
1954年,园林管理处成立,园由文管会移交给园林管理处,并于元旦对外开放,供人参观浏览
来游者日以万计,无不交口赞赏,遂被誉为全国四大名园之一
1966年,留园易名为“红卫”公园
1971年,恢复原名,仍称留园
1991年,留园收复原盛家祠堂及部分住宅(收复前为医药公司仓库)
1992年3月,动工整修,年底竣工,经整修后建筑其本保持了原先的模样
从此,留园集园林、祠堂、住宅为一体,更趋完整
1998年7月,为加强对苏州古典园林文化遗产的管理和保护,治理留园周边环境,动迁留园路86号(此地原先也是留园一处住宅)及附近民居23户,征地1045平方米
经反复论证,在2001年底破土动工,于2002年11月18日建成成苏州园林档案馆并开馆投入使用
1998年8月,留园对又一村内盆景作业场地进行改造,动迁半边街77号住户,征地74平方米,使留园半边街的围墙作直,改造后病既改善了生产场地(今为清洁工人休息间),又扩大了园内盆景的开放面积
1999年3月,留园对原北花房及周边15户民居进行动迁,征地1100平方米,收复北花房后并加以履行扩建
同时把园同内原有君子所履、射圃、缘溪行景点进行整修(整修前俗称枇杷园,作为园内菊花生产场地)
2000年9月,恢复开放,通过整治转换,既治理了周边环境,改善了职工的工作环境,又增添了景观,扩大了开放面积
2000年9月,留园对东侧五福弄(原留园东宅破败后拆建成为民居)进行环境整治,动迁居民42户,征地2988平方米,在此遗址上,重新规划建设
2001年9月,建成留园配电房
2002年2月,建成留园新的售票房、驾驶员休息间和小件寄存处,同年10月1日生态停车场竣工并投入使用
2003年6月6日,留园管理处新办公大楼落成,乔迁办公
整个外环境的整治改造,为留园的保护利用开创了新的篇章
以上内容由大学时代综合整理自互联网,实际情况请以官方资料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