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陶操作手段

彩陶操作手段具体操作时有倒筑和正筑两种手段

倒筑是从上部往下部制作坯体,先筑器壁后筑器底,用于尖底瓶等;正筑法是先制作器底后筑器壁,用于平底器

器底是事先制作成的泥饼,再从器底外侧边缘用泥条筑成器壁,俗称“天包地”

有时将器底制成浅盘状,从内侧接续器腹,俗称“地包天”

这种制作是在一个固定的工作台上来完成的,泥条一根接一根,根据需要不断续加或垒筑添摞

器壁各部位的变化,依靠捏泥条的手指控制并改变造型

手指向内或朝外就能扩大或缩小器物的直径

向内倾斜,器壁直径逐渐增大形成腹部;向外倾斜,器壁直径逐步缩小形成肩部;与工作台垂直,器壁直径不变,形成直腹或颈部

因为器壁的薄厚取决于泥条的粗细与手捏的力度大小,所以,在泥条筑成坯体的整个过程中,手的操作技巧起着决定性作用

彩陶是造型美与装饰美结合的统一体,造型的和谐全凭工匠高超的技艺

造型美是指器物的外轮廓线美、形象美,其首要条件是各部位间的比例协调

底径、腹径与口径的比例,腹径与通高、器身高与领(或口沿)高的比例等

下腹部的倾斜度不同,器物的造型就不同,如仰韶中期的曲腹盆,倾斜—度较大呈曲腹;马家窑类型的平底瓶,倾斜度小因而呈长直腹;半山类型的彩陶瓮,倾斜度大呈圆鼓腹

不同的造型竞显出不同的优美曲线,以及和谐统一的艺术风格

陶坯制成后,需进行适当的修整,这样可使器物各部位规整而美观,口沿及外表变得光滑,造型也更加匀称

修整时用类似骨匕的片状物,刮削掉多余的泥料;还可用陶垫等块状物垫在内壁,用以调整器物的曲线;或用手增补泥料,进行加工,使陶胎达到最佳形态

造型完成之后,要对陶胎进行拍打滚压,才能使泥条相互黏合得更加紧密牢固

在仰韶文化中,出现了慢轮修整技术,在一些陶器口沿留有轮旋的痕迹

大地湾、王家阴洼等遗址出土的陶罐、葫芦瓶,底部出现修整时产生的正心涡纹,都足以证明慢轮的存在

正心涡纹是将坯体倒扣在陶轮上,用工具从中央往边缘修整器底时逐渐移动而产生的纹理,它不同于快轮制陶分割器底时所产生的偏心涡纹

虽然尚未发现陶轮,但在大地湾却发现了从仰韶早期到晚期成系列的制陶转盘

转盘为夹砂陶,既厚且重,直径大多30余厘米

早期转盘中部隆起为一平整的工作台面,晚期转盘则在盘中央倒扣一陶盆

仰韶晚期的一套器物,出土时就正好表现了制作中的情形:陶盆倒扣在转盘上,转盘中间有一圈凸起的圆形泥棱,正好将盆固定于转盘之内

操作时转盘置放于陶轮之上,直径15厘米的陶盆底部则成为盘筑陶坯的工作台面

有的转盘内部还刻有许多以正中为圆心的同心圆,借此可将陶器圆形口腹部及底部制作得更为规整

有的转盘边缘部位有多个小孔,以便排出盘内制陶时流出的过多泥浆

这套制陶工具及其细部精巧的构想,充分体现了我们的祖先有着聪明的才智与丰富的创造力

以上内容由大学时代综合整理自互联网,实际情况请以官方资料为准。

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