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美态度相关理论西方传统美学及现代美学中有关审美态度方面的理论很多,各自所持的观点也并不完全一样,对审美态度的具体解释也不尽相同,但我们可以从各种有关审美态度的论述中,归纳出一些共性的东西
不管是夏夫兹博里提出的非功利的态度、叔本华的审美静观、康德的“审美无利害”,还是布洛的“心理距离”等,他们的理论观点可概括出以下一些要点:1、他们都认为在审美活动中存在着一种不同于实践的、理智的、道德的态度的审美态度
叔本华的审美静观,认为审美态度就是一种从意志和欲望的束缚中获得暂时解脱的一种方式,这是一种和观察事物的普通方式迥然有别的审美观照方式;或者说就像布洛所说的在审美主体和审美对象之间要有一定的“心理距离”;或者正如康德所说,这种审美是无关利害的
一句话,这种审美就是要超越现实、超越实体,超越个人的欲望及实用的目的,超越抽象的概念思维,超越道德上的需求,而使审美主体专注于事物的形式和外表以取得一种审美观照的愉快
2、审美主体的审美态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审美对象
也就是说,审美对象的审美特质能不能为审美主体发现和欣赏,这要看审美主体采取的是一种什么样的态度,是以什么精神状态去注意和观看它
如果主体以一种实用的或是一种科学的态度去面对审美对象,那他便不可以将注意力投注到对对象的审美观照之中,当然不能发现和欣赏到美
这些都说明了主体的审美态度在审美活动中是至关重要的
对于审美态度的总体特征,我们可以用一个词来概括,这就是“超越性”
审美态度所要超越的是日常生活的实利意识以达到一种暂时的超脱,简言之,就是对实用功利的超越
这种超越还包括对人的情感等官能快适的超越,对道德的超越
审美超越的最后一层含义是,是对审美快乐自身的不断超越,体现为审美快乐的不断超越提升,最后走向极致
叔本华的静观、布洛的“心理距离”、康德的无功利等从其实质上看都是说审美态度就是要求一种“超越性”
古今中外,艺术创作中正是因为有了这种“超越性”的追求,才产生了无数的流传千古的经典之作;同样,艺术欣赏活动正是因为有了这种“超越性”,才得以欣赏到那些经典之作的奥蕴和真美,才能欣赏大自然及社会中不计其数的美
以上内容由大学时代综合整理自互联网,实际情况请以官方资料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