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存中学班级设置1931年,学校扩招,中、小学各4个班,学生480多人
是年12月,附设农隙学校,入学农民60余人(免收学费)
主要是讲解农作物的管理和栽培技术,颇受农民欢迎
1934年暑假开设了农村师范班,招生60名,一年毕业
1935年又招收了3个师范班(博野、蠡县、安国合办)
到7月初,学校分三部:即师范部、初中部、小学部,共9个班,学生达540人
8月初,省主民众教育实验学校,奉教育厅指令迁到此校,学生127人
1936年6月,博野、安国、蠡县、安平、深泽五县的简易师范合并为联合师范,在此招生5个班,这时学生达到了870余人
办学方针及宗旨"四存中学"办学方针和宗旨是:以适应社会为基础,改进社会为标的
由学校社会化而跨入社会学校化
授予学生实际应用及生活之智能
实行严格的身心训练,做多方面之发展,要求具有农工身手、军人体魄、科学头脑、超越意识及服务农村之精神
"四存中学"教育内容有:公民训练、自卫训练、生产训练、卫生训练、民族精神训练、教育训练
以上七项训练最后一项为师范班所独有
在教育上,本着"手脑并用、教学做合一"之原则,使理论与实践、教育与生活、学校与社会打成一片
"四存中学"的办学方针、实施办法及各种活动,在当时是新生事物,主管全民教育的梁漱溟先生专程由北京来校指导,因此,引起多方面的关注,参观者络绎不绝
既有教育行政领导,也有教育专家,乃至各界政要,捐款资助者亦不乏人
1935年一年中到该校参观者达29起、570多人次
时任北京师范大学教授,解放后曾任河北省人民政府主席、教育部长、最高人民法院院长的杨秀峰应邀到"四存中学"参观演讲,并对"四存"的学以致用、注重实践加以赞赏
被毁"四存中学"从1922年创建"四存小学"开始,1929年增设中学班并改为"四存中学",直至1937年停办,历经15年
学校占地面积由原来的15亩扩大到200亩,教室19个,共有教职员工100余人,房舍600余间,培养出初中以上毕业生600多人,这些学生多数走上了革命道路,也有少数学生跟随军阀张荫梧与人民背道而驰,走上了反动道路
后日军占领博野,抗日政府恐学校为日寇盘踞,组织群众将其拆除
以上内容由大学时代综合整理自互联网,实际情况请以官方资料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