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中学办学历史复旦中学立校始,提出“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校训,倡导“服务、牺牲、团结”、“学术独立,思想自由”精神,严谨治校,一以贯之
在传承复旦思想本源的基础上,学校锐意改革、创新和进取
上世纪90年代初期,学校制定了“清、熟、活”的教学目标与要求,实施了有切实效果的教学常规和学习常规
90年代后期至新世纪初,“发展性教育”、“历史名校可持续发展”、“聚焦课堂教学 提升生命智慧”等课题的思考和实践,引领全校师生面对时代变革,全面提升修习素养和综合能力
学校以文化立校、自强育人思想为指导,既重内涵发展,又重外延拓展,正努力办成具有独特个性,有自身文化品格和文化精神的实验性、示范性高级中学
复旦中学是“上海市实验性示范性高中”、“上海市文明学校”、“上海市中小学行为规范示范学校”、”上海市教育系统先进集体“、“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中国可持续发展教育(ESD)项目实验学校”、“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环境人口与可持续发展(EPD)项目实验学校”、“上海市TI数理教学技术实验学校”、“上海市TI数理教学技术示范学校”、“上海市知识产权试点学校”、 “上海市科技教育特色示范学校”、“上海市体育传统教育学校”、“上海市摄影特色学校”、“上海市德育管理与研究实训基地主持人学校”、“上海市2049(全民科学素养行动计划)项目试点学校”、“上海市普通高中学生创新素养培育项目实验学校”、“上海市关心下一代工作先进集体”、“长宁区双语教学实验学校”、“长宁区艺术教育特色学校”
学校与境内外数十所名校结为友好学校,长期开展境内外师生教育交流
复旦中学前身:爱国教育家马良(字相伯)于1905年创办的复旦公学
校名由来:出自《尚书大传·虞夏传》中 “日月光华,旦复旦兮”句
历任校董:孙中山、蔡元培、陈其美、于佑任、邵力子等
历任校长:马相伯、严复、李登辉、乐嘉基、宋崇鑫等,现任校长周国正
复旦中学校训: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出自《论语·子张》学校变迁:1905年,由于教会干涉校政,马相伯率爱国师生脱离震旦学院,在吴淞提督行辕创办复旦公学,建校初即设中学科
1911年辛亥革命后,复旦公学校舍被光复军司令部占用,全体师生赴无锡借李鸿章祠堂恢复教学
1912年,迁址徐家汇李公祠(即李鸿章祠堂,现在华山路复旦中学所在地)
1917年,复旦公学改名为私立复旦大学,分设大学部和中学部
1922年,复旦大学大学部迁址江湾,中学部则留原址,对外称上海市私立复旦大学附属中学
1944年改名为上海市私立复旦中学,复旦大学校长李登辉仍兼校长
1950年,上海市市长陈毅为复旦中学亲笔题写了校名
1953年和1955年,培真中学和联群中学(务本女子中学曾并入联群中学)先后并入
1956年改为公立学校,称上海市复旦中学
1959年,复旦中学高中部改为上海计算技术学校,同年改名为上海第二科学技术学校(现上海科学技术职业学院),翌年迁址嘉定
1959年,复旦中学高中部校址由上海第一科学技术学校迁入
1962年,复旦中学在原址恢复完全中学建制
1978年,学校被批准为长宁区重点中学
2005年百年校庆之际,在复旦中学的倡导下,成立复旦基础教育论坛,复旦大学为论坛顾问单位,复旦中学为论坛理事长单位,遵循一个校训、咏唱一首校歌的上海市复旦中学、复旦大学附属中学、重庆复旦中学和台湾复旦中学等4所学校在同一面旗帜下,共同传承复旦文化与精神,共享教育资源
2010年,在复旦大学的领导下,成立复旦基础教育联盟
2015年,复旦中学被上海市教委任命为上海市实验性示范性高中
2016年,上海市复旦中学淞虹路(西)校区正式启用
文化传承孙中山手书:努力前程李登辉倡导:团结、服务、牺牲发展目标: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健身、学会审美复旦俊才:陈望道、陈寅恪、胡敦复、竺可桢、胡绳、李庆逵、沈闻孙、罗家伦、金冲及等
以上内容由大学时代综合整理自互联网,实际情况请以官方资料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