绍兴市第一中学创办初期1897年,山阴乡绅、维新人士徐树兰捐银一千两,并筹得山阴县沙租及绍郡茶业公所捐款四千余元,仿盛宣怀所创天津中西学堂,以二等学堂(相当于中学)规制创办绍郡中西学堂,并由浙江巡抚廖寿丰奏明清廷备案
1898年,戊戌变法失败后,在京城任翰林院编修的蔡元培认定清廷政治改良无望,乃弃官回绍,应聘出任绍郡中西学堂校长
蔡氏视事之初,即规划创立“养新书藏”图书室,手订借书略例15条,并在尚无学制可循的情况下,因材施教,按学生年龄及国学程度分级授课
1899年7月,学堂更名为绍兴府学堂
蔡元培招揽教员,推进新式教育:购置科学仪器,改革课程设置,自编教材课本,先后增设日文、体操、测绘、物理化学等课,并率先引进外籍教员
1900年,蔡元培因不满于守旧派的反对和校董的干涉,愤而辞职,学堂为之停办一年
1901年,何寿章出任学堂校长,招收学生重行开学
1902年,校舍迁至龙山书院(今绍兴府山公园烈士纪念碑基址一带),学生增至80余人
并始设博物课,历史、地理亦脱离国文而分科
1902年4月,始提取绍属八邑公款为办校经费,并拨入原蕺山书院财产之半,学校从此为官立
1903年,停招附课生,附设师范部,定学额20名
1906年起,改名为绍兴府中学堂
1906年12月,改建仓桥试院为府中学堂新校舍
1907年,校舍动工,同时派员赴沪添购图书,并东渡日本,购进大量理化仪器,化学药品、博物标本、生理模型及运动器械等
1907年7月,仓桥新校舍(即胜利西路213号今址)竣工,占地50亩,规模初具
即招生开学,当年有学生116人
1908年,学制改为四年
1910年9月,周树人(鲁迅)由浙江两级师范学堂来校任监学,兼博物教员一年
1911年,浙江省咨议局议决,学校改为省立,经费由省统筹支配,改名为浙江省第五中学堂
1911年11月,绍兴军政分府派员接收该校
1912年,改名为浙江省立第五中学,于3月开学
从此学校经费始出诸省库,校长由省教育行政部门担任
1921年3月,首次成立校友会,并建立校友会基金
1922年,颁行新学制(初高中各三年)
开始招生三年制初中新生两班,停招旧制新生
1923年8月,浙江省立五师并入学校,以仓桥校舍为中学部,龙山校舍为师范部,并设三年制师范讲习科
1926年8月,开始招收三年制高中一年级新生一班
1927年,停办高中,学生转学于浙江省立杭州高级中学
1928年春,绍兴县立女子师范学校并入学校师范部,女师旧址(今北海小学)改设五中附小第二部(后改绍兴县立第三小学)
1929年8月,师范部停招师讲科新生,改设一年制师资训练班,招收初中毕业生及现任小学教师加以培训
1932年,试行模范室(自修室、寝室)制
1933年7月,改名为浙江省立绍兴初级中学
1936年秋,设简易师范部
1938年秋,恢复高中部,招收初高中一年级新生及简师新生各一班,学校办学规模进一步扩大,遂改校名为浙江省立绍兴中学
1939年5月,侵华日军飞机三度轰炸绍城
教室宿舍毁损严重
1939年7月,迁徙于兰亭、栖凫、芳泉、漓渚及诸暨枫桥花明泉等地继续复学授课
1940年,又迁嵊县崇仁镇廿八都复课
1941年4月,绍兴沦陷,仓桥校舍被敌寇占为兵营
1941年6月,重新复课
1941年8月,迁回嵊县廿八都,称省立临时中学第一部,有高中、初中、简师三部学生共七百余人,将简师部移于下相村
1942年2月,复名为浙江省立绍兴中学
1942年5月,日寇再度南侵,诸嵊陷落
校师生分批再次南撤,经新昌、磐安、东阳、缙云、丽水,达于浙南宣平、瑞安大峃
中学部学生分别并入省立第二临中、省立第三临中,简师部学生则分别并入省立金华师范、省立温州师范
1943年6月,省教育厅委任赵载梁为校长领命复校,觅定天台街头镇校舍,于9月开学
1944年2月,在天台浙西村另择校舍,直至抗日战争胜利
1945年10月,接收仓桥校舍
1946年1月,迁回绍兴
1946年5月,举行校友会会员大会,通过“发动旧绍属七邑校友组织校友分会”等案
1947年3月,举行学校成立五十周年庆祝大会及其他各项纪念活动
以上内容由大学时代综合整理自互联网,实际情况请以官方资料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