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建平中学阶段任务2007年9月——2008年6月:课程建设方面:各学科完成模块课程体系(大纲、教本、方法、评价)建设,整合已有的评价模式使之更全面、更系统;梳理现有德育课程,精简活动,确定每月一项大型活动,校级重大活动(如十一通宵、五月歌会、运动会、南京行、学农)可每年一次;整合、完善评优机制模式,结合学分制,将各项评优都归到“感动建平”系列中
探究构建富有特色的外籍班课程体系;实现“领导力”国际课程的校本化;广开德育资源,初步建立稳定发挥作用的多元德育主体渠道网络
校园环境建设方面:实现物理、化学、生物常规实验室整体更新改造,新建语文数字实验室、生物组织培养实验室、物理综合探究实验室,地理、历史等专用教室,建立学校国际化课程建设的专用教室和设备
对教学楼内建筑结构、校园雕塑、浮雕、绿化等场景,利用社会、师生等各种创作资源,规划体现建平文化的装饰、包装;完成学校资产清理,健全资产管理体系;探讨解决采购制度科学民主化基础上的高效率化的问题;开通校长网上信箱及建平议事博客
教师专业发展方面:师训课程建设规划格局基本完成(主要是教师培训课程建设的基本流程与框架以及运行机制)
在此基础上,集中推进英语学科的模块课程改革的总结论证与展示交流;基本完成学校课程的初步改造及图书馆文科阅览室、理科阅览室、期刊阅览室、电子阅览室、教工资料室的格局建设
2008年9月——2009年6月:集中力量进行制度建设,各部门梳理、沉淀已有的确有实效的经验做法,使之制度化
构建并推行系列规范的学校课程制度、教研组考核评价制度与教师研训制度;试行学分制管理说明书(制度),4S课程管理说明书(制度),选修课管理说明书(制度),每年引进一门国际课程;开发若干门与国际接轨课程
完成对于ISO有关理念的再学习与再认识,同时初步完成学校程序管理文件的梳理与调整
将ISO向个人管理方向推进
环境建设方面向“绿色学校”标准靠拢,在节约能源上有切实的制度、措施与实效
在师训课程以及教师专业发展前期实践的基础上,制定与完善学校有关教师专业发展的相关制度
能够产生初步成果,部分教师、部分学科能够在全市乃至全国产生一定影响,学校有相对稳定的对口交流学校,并且在共同努力下,相关对口交流学校教师专业发展取得一定成效
每年培养一批持有对外汉语资格证书及英语水平等级证书教师
2009年9月——2012年6月:完成各学科校本课程及德育特色课程的教材出版
网络管理不仅仅停留在硬件或者网站建设层面,而能够深入到学校日常工作的每一个角落
争取在两年时间内逐步完成学校行政管理网络系统的构建,一年调试,五年规划完成的时候,有一个具有建平文化特点的学校行政管理网络
制定多渠道、多时段反馈后勤社会化服务机制与手段;为进一步强化后勤服务意识和实现学生德育教育多样性,建立完善学生自主参与后勤服务管理的相关制度,理顺、运作覆盖全校日常安全管理网络,制定明确的考核制度;通过五年一轮的教师专业发展实践,能够形成具有建平中学特色的符合国际化要求的完整的学校课程体系及建平教师培训课程结构体系;并且积累相当数量的案例
专业发展的各项保障机制进一步完善,在全国乃至国际教师文化建设领域产生比较重要的影响,总结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师专业发展学校建设的理论与操作经验,示范辐射作用得到充分体现
力争使建平中学在教师文化建设方面走在全国前列
以上内容由大学时代综合整理自互联网,实际情况请以官方资料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