韶关市第一中学韶关中学(1955

韶关市第一中学韶关中学(1955.9~1966.8)1955年9月,上级指示将广东北江中学在孝悌路的初中部划出,组建成“韶关初级中学”,校长为张雪馨(1956年8月调离),第一副校长为邓若驰,第二副校长为饶纪寰

教导主任先后有王运明、梁义方,总务主任高潮,1955学年计有初中30个班,学生1502人,毕业生498人

 1958年9月起,校长潘平,副校长成崇正、饶纪寰,教导主任梁义方,副主任先后有黄德良、宾光祧、王永大、曾令显,总务主任先后有高潮、林松钦

党支部专职副书记先后有钟礼祥、龚学湘、戴振球

 因当时韶关市与曲江县合并,1959年2月学校改名韶关市第二中学,后来,曲江又恢复独立的县建制,1960年9月,学校改称韶关中学

1959学年学校发展到34个班,学生1774人的规模

 1960~1966年间,学校保持每学年32个班建制,其中1963年9月起,开办高中,招2个班,到1965年有高中毕业生99人,而1966年高中毕业生上升至4个班毕业生210人

此时,校园已建设成为居全市、全地区设施较全、教育教学质量较好的一流完全中学,省内知名度大为提高

1966年8月定名为韶关市第一中学,1963年9月起进入完全中学阶段

 五十年代的中学教育,也显示了社会主义过渡时期的特色

初期,文科按新编教材进行教学,理科暂无新教材,仍沿用旧教材,1953年9月后,才逐渐使用统编教材

当时学校的教育方式、方法,模仿苏联教育的气息较浓,还出现死搬硬套苏联教育模式的现象

 五十年代后期,才开始摸索自己独立自主的教育方式方法,但不久又卷入大跃进的冒进狂潮中,学校贯彻“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教育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方针,每个星期安排政治学习及业务学习各一次,生产劳动过多,冲击了课堂教学,使教育教学质量大受影响

但是,学校师资队伍中还是出了不少人才,学校教导主任王运明于1957年被评为韶关市模范教师,推举出席广东省优秀教师代表会议;黄秀琼老师于1958年当选为韶关市第三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张文中老师先后被评为市、地区、省先进工作者、全国劳动模范,1959年作为广东省赴京国庆观礼代表团成员赴京观礼,1960年被推举参加全国群英会

 六十年代,由于贯彻“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方针,学校以每学年32个班规模稳步发展,尤其是1963年9月开办高中后,学校逐步克服左倾冒进做法,开始重视课堂教学,积极推进教学改革,韶关中学的声誉在广东逐步鹊起

原意大利天主教会主教楼(即后来的7号楼) 1961年9月至1966年9月,学校专任教师中具有大专以上学历者已占65%~85%,学校中的党团员人数大幅增加,在全市性的运动会、文艺会演中,韶关中学频频得奖

 1949~1966学年,学校共培养出初中毕业生7423人,1966、1967学年培养出高中毕业生309人

 韶关市第一中学(1966.8~1978.1)1966年8月起,“文化大革命”的风暴席卷全校,学校蒙受了一场空前的劫难

多名老教师如刘伯盛、廖乃康等在批判所谓“资产阶级反动路线”中首当其冲,成了全校的重点批判对象,大字报铺天盖地

校园内学生的“造反派”组织林立,后来发展成两大派对立的学生组织“刺刀见红”和“毛主席红卫兵造反总部”

 1966年10月起,学校被“造反派”改名为“韶关市红一中”,学生纷纷外出“串联”,学校处于停课状态

1967年3、4月,全国停止串联后,各派学生组织从批判校内的“封、资、修”开始,发展到参与社会上的“打、砸、抢”活动

 1967年7月,两大派的学生组织卷入了全市的武斗,学校图书馆、仪器室、体育器材室被破坏殆尽,档案材料被查抄一空,校舍也给弄得残破不堪,学校领导被批斗“靠边站”,学校大权由群众组织掌权

1967年10月,两大派学生组织根据党中央文件精神停止了派斗,逐步实行了“革命的大联合”,解放军代表进驻学校

 1968年1月成立了“三结合”的学校革命委员会,成为学校开展各项工作的领导核心,驻校解放军宣传队负责人为首任革委会主任

2月,学校师生根据党中央提出的“复课闹革命”的号召回校上课

 1968年8月,根据新成立的中共韶关市委、韶关市革命委员会的统一安排,由韶关柴油机厂派出“工人宣传队”进驻学校,领导学校的“斗、批、改”

 8月起,“清理阶级队伍”运动在全市中小学教师中开展

12月运动结束,学校原领导及不少教师被冤屈停职,黯然离开教师队伍下乡“改造”

同时,全市教师实行了大调整,从本校调出教师18名,从外校调进教师17名,毕业分配来校工作的2名

按1968年12月16日的报表统计,全校教职员工仅有59人

 10月,根据毛泽东关于“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的号召,学校“毕业”学生到仁化、连山、乐昌、连县等地“上山下乡”

 1969年8月,罗嵘任校革委会主任

由工人、贫下中农、机关干部组成的“讲师团”登上了教室的讲坛

这个时期,尽管学校领导和相当一批有责任心的教师很想尽快恢复学校的教学秩序,把损失的学习时间补回来,但在当时的形势和政治运动的左右下,也无力回天

 1969年9月,学校复名为“韶关市第一中学”

进入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学校还没有全国统一编制的新教材,只能根据上级规定使用自编的教材

那个年代,小学教师教初中,初中教师教高中,只经过一年简单培训的高中毕业生或“工农兵大学生”,也被派去教高中或当领导的现象十分常见

这样一来,学校行政领导和专任教师的专业文化及业务素质大为降低

领导班子研究的问题,大都是政治学习和参加政治运动的问题(如批林批孔、批《三字经》、反潮流、开展基本路线教育等),很少讨论学校教育和管理的问题

 从1970年起,为贯彻毛泽东的“五、七”指示,在提倡“学朝阳、学大寨、学屯昌”的运动中,学校组织师生学工、学农、学军

在校内小礼堂(原天主教礼拜堂约200平方米)内搞校办工厂,每次可容纳学生约50人;以韶关柴油机厂为基地,每月派一个班的学生50多人前往学工;在西联赤水建设农村分校,开辟了有自耕地104亩、建筑面积1180平方米的学农基地,每月派两个班的学生100多人前往学农

 实行“开门办学”,改革教学内容,高中办专业班,上专业课,劳动与教学时间平分秋色,正常的文化课学习颇受影响

1974年12月,学校党支部、柴油机厂党委联名向市委提交关于改革教育,在高中一年级进行半工半读试验的请示报告

经市委领导同意,学校于1975年上半年开始了这一试验,规定高一学生每学期下厂劳动、学习十周(后改为六周)

这让不少有识之士着实为学校的教育质量担忧

 1973年5月至1975年上半年,随着全国对各项工作开展整顿,开始纠正“左”的做法,学校的教育工作也进入了难得的复苏时期,学校课程按“文革”前的规定开设,教师认真教,学生努力学一度蔚然成风

但好景不长,到1975年下半年,全国上下开展批“回潮风”、批“翻案风”运动,学校教育又进入了低潮

 七十年代,韶关市第一中学的办学规模有了很大的发展,1970~1972及1976年共有37个班,1973年有36个班,1974、1975年有35个班,1977年竟有38个班,学生总数以1976年为最多,达1898人

但由于政治运动不断,1971年搞深入开展批判“17年修正主义教育路线”运动,1973年开展所谓的“批林批孔运动”,1976年初又开展所谓“批邓、反击右倾翻案风”运动,学校在当时左倾思潮的冲击下,又再度经受了一个大动荡阶段

 七十年代的学校行政,1973年9月到1974年9月,革委会主任廖拔成,革委会副主任黄兆华、林松钦、李曲生(任至1975.1),教改组组长黄玉波,教改组副组长罗英怀、黄次,办事组组长郭文魁;政工组组长邹李仁

 1974年10月到1976年8月,党支部书记兼革委会主任吴春荣,党支部副书记、工宣队长霍炎彪,党支部副书记兼革委会副主任黄兆华(任至1975年8月),党支部组织委员、革委会副主任林松钦,党支部宣传委员、革委会委员黄玉波,党支部青年委员、革委会委员邹李仁,党支部保卫委员、革委会委员郭文魁

 1976年9月到1978年8月,革委会主任:吴春荣,革委会副主任:林松钦、梁义方(任至1978年2月)、江海燕(任至1978年2月)

 1976年10月打倒“四人帮”后,学校拔乱反正,重新建立起正常的教学秩序,整顿校风、教风和学风,进一步健全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

学校领导和广大教师早已意识到“左”的做法不能再继续下去了,他们以实际行动抵制各种“左”的做法

1977年9月7日,学校党支部请示市委,要求同意撤消半工半读的试验

 师生团结一心,大力清除极左思潮对教育的影响,韶关市第一中学的名声才名符其实地重新打响了,从1977年开始,学校各项工作都朝气蓬勃地开展起来

 1977年,学校共有38个班(初中24,高中14),学生1830人,教职员工118人,其中专任教师99人,大专以上学历的58名教师绝大多数是有20年教龄的老师

校长吴春荣,党支部专职副书记叶刚,善于团结中老年知识分子,学校很快恢复了正常的教学秩序,教育、教学成绩显著

1977年度学校教职工有40人被评为市先进工作者,其中30人为中老年教职工和各科组、级组的骨干;1977年下半年,市教育局教研室组织的市区中学的教学改革观摩课,近三分之二的科目安排在我校进行

 进入新发展阶段韶关市第一中学于1978年3月被定为广东省首批重点中学,1994年7月被评为首批广东省一级学校

 2001年9月,韶关市第一中学初中部转制为股份制初级中学,定名为广东韶关一中明星学校

 2004年11月更名为韶关市一中实验学校

 2007年1月18日,韶关市一中实验学校与韶关市中实文教发展有限公司签订了韶关市一中实验学校资产转让合同

中实文教发展有限公司取得了韶关市一中实验学校资产,按照民办全日制初级中学的办学体制,使用“韶关市一中实验学校”的名称,在原韶关市第一中学校址内自主办学

 2008年8月28日校址搬迁至市区东郊府管村(韶关市韶瑶路108号)占地324亩的新校校园

韶关市第一中学高中部仍称为韶关市第一中学,属国有公办

 2009年3月被评定为广东省国家级示范性普通高级中学

以上内容由大学时代综合整理自互联网,实际情况请以官方资料为准。

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