韶关市第一中学联中和北江中学(1949

韶关市第一中学联中和北江中学(1949.10~1956.1)1949学年,励群初级中学有4个班155人,初中毕业生41人,1950学年有5个班185人,初中毕业生41人;1949学年,广育中学有3个班102人,教职工15人

两间私立中学还办有小学和幼儿园,分别靠校产租金及收学生的学杂费勉强维持办学

 韶关解放前,教职员生活没保障,随时都可能失业

解放后,不仅工作有保障,还可得到培训提高的机会,享受公费医疗待遇

私立学校教职员参加了1949年冬的首期教师研究班,还参加了1950年暑假的粤北区中学教师研究班,之后又参加教师思想改造学习,到私立学校因经费困难实在办不下去时,又由政府收归公立

现存1954年所填写的广东北江中学初中部的45名教职员卡片中有五分之一是私立励群、广育两间学校的教员

 抗美援朝开始后,为了在社会上造成摆脱帝国主义教会控制的形象,私立励群初级中学校长吴新铨在1951年春起,拒绝曲江天主教慈幼会每学期给予的一万斤谷

因此,办学经费难以为继,遂打报告请求政府扶持,另一间私立广育初级中学(1944年创办)办学经费失靠,也打报告请求政府扶持

 1950年2月,韶关市原两间公立完全中学“省立志锐中学”(校址在互励路现中共韶关市委机关所在地)、“曲江县立第一中学”(校址在现韩家山铁路俱乐部)与“省立韶州师范学校”合并为“广东北江临时联合中学”,中学部在原志锐中学校址办学,师范部在帽子峰南麓的平民路上课,校长先后由北江专署专员何俊才、李文华兼任,副校长先后有陈奎昌、黄开光

各校的实际管理工作仍由各校的原校长负责

 1950年9月,广东北江临时联合中学师范部复名韶州师范学校,中学部改名为广东北江中学

 1951年4月,经当时北江专署文教科批准,两私立初级中学励群中学和广育中学合并为“私立励群广育联合初级中学”,在孝悌路原励群中学校址办学,两校的小学合并为广育小学,在广育原址上课

私立初中合并后,原广育校长易际良请辞调至北江工农业技术学校任教育长,私立联中校长由原励群校长吴新铨担任,专署文教科调派原韶州师范副教导主任罗林(中共党员)为副校长

后来,由基督教会办的“私立普光初级中学”(校址在现东河韶关汽车修理厂所在地)因解放后学生人数不多也并入了私立励群广育联合初级中学

 1952年9月,全市公私立中学合并,私立励群广育联合初级中学并入广东北江中学,统一在孝悌路原励群中学校址办学,高初中共处一校,校长由当时中共韶关地委文教办主任李凌冰兼,副校长先后有刘碧、廖拔成、古师勋、张雪馨等,原私立联中副校长罗林则调回韶州师范任职

后因学生多,又在广育中学原址开设广东北江中学分教处

 1953年7月,广东省教育厅经教育部批准,确定广东北江中学为广东省的七所重点中学之一

1953年12月,刘碧任广东北江中学第一副校长,负责实际领导工作,1954年9月刘碧任校长兼任北中、韶师、卫校、农业技术学校党支部书记,副校长为廖拔成、古师勋、张雪馨,1955年后曹直任专职党支部书记

 1954年11月,广东北江中学将高中学生迁入西河黄田坝新校址,初中部留在孝悌路(即今西堤横街)原址,扩大招生,刘碧仍任广东北江中学校长,张雪卿为教导主任,张东海、卓广清、邓若驰、饶纪寰等为副教导主任,钟木元、成为仪为正、副总务主任,统一管理高中部和初中部

1954学年初中部有28个班,学生1362人,毕业生有410人

 

以上内容由大学时代综合整理自互联网,实际情况请以官方资料为准。

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