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绵阳普明中学历史沿革学校的肇端

四川省绵阳普明中学历史沿革学校的肇端——私立学堂(1906——1916)一、私立华英学堂(1906—1912)中国在戊戌维新后,废除了科举制度,于是学堂应运而生

1906年(即光绪三十二年),绵阳始建小学堂57所

其中在绵阳城内斌升街(现在的黄家巷)由西川基督教创办了一所教会学校——华英学堂,这就是普明中学的前身

(华英学堂是一所由英国政府及教会资助的学校,它创办之初,只招收教会人员及教徒子女入学,其生源只是男生

)二、私立华英小学(1912—1916)由于学校的规模不断扩大,学生人数随之增多,华英学堂开始招收女学生

到1908年,学校的校舍已不能满足学生的需要,于是在绵阳南山寺(现在的绵阳南山中学校内)购买土地,新建校舍,并把全部男生迁到新校区

1912年(即民国元年)学校的校名也由华英学堂改为华英小学,英国圣公会传教士裴成章为校长

私立中学(1916——1953)一、私立华英女中(1916—1925)1916年(即民国五年)私立华英小学改为私立华英初中,继承了华英小学的校址,依然分男中与女中

华英女中在绵阳城内斌升街,华英男中在绵阳城外南山寺

原西川基督教,由中华圣公会的英国传教士朱孔阳、万育生、孟育生负责,华英女中1923年到1928年间由英国人朱孔阳任校长

二、私立育德中学(1925——1953)1925年,华英男中被当时四川省政府收回,改为省立绵阳中学

1928年,华英男中从南山迁回城内斌升街原址,与留在原址的华英女中合并,改名为私立绵阳育德初级中学,这是绵阳境内最早实行男女合校读书的学校之一

同时学校兴办了绵阳第一所幼儿园——私立育德中学附设幼儿班,私立育德中学开始由中国人担任领导,第一任华人校长是吴介诚

三、国立六中(1939——1949)1937年冬,日本帝国主义侵华战火燃及齐鲁大地,遍地狼烟,烧杀掳掠,民不聊生,人民群众莫不义愤填膺,心急如焚

学校也是教者不能教,读者不能读,广大教师、学生,不甘于当亡国奴,为寻求抗日救国的道路,纷纷离乡背井,踏上流亡的征途,在当时山东省教育厅的安排下,一些尚未沦陷地区的学校师生,于1938年春,陆续集结于河南许昌等地

后迁至河南南阳赊旗镇(今社旗县),组成“山东联合中学”

校长由原山东省教育厅中等教育科科长杨展云担任

不久,日寇不断进逼,抗战失利,许昌等地已临前线,师生,家属三千人,再次身背行囊,继续跋涉,向南流亡,1938年四、五月间到达湖北郧县(今郧阳区)、均县(今丹江口市)更名为“湖北中学”,直辖教育部,此次流亡途中,少数体弱女生及家属乘木船溯汉江而上,失事、溺死二十九人,杨展云引咎辞职,校长由蒋士健代理

1938年夏,日寇溯长江而上,武汉告急,教育部下令学校搬至四川、于是,师生再度跋涉西上,沿秦岑、攀巴山、穿剑门行程二千余里,历时数月,经鲁、豫、鄂、陕川五省,历尽艰辛,有的抛尸途中,终于在1939年春,分别抵达四川绵阳、德阳、梓潼、罗江、新店子等地,于此,正式命名“国立第六中学”

“国立六中”设校本部(高中、高职、高农),在绵阳城外原民生工厂旧址(现为56018部队驻地)搭草棚若干间作为校舍

下有四个分校:一分校在梓潼(师范),二分校在德阳(初中,后增设师范),三分校在新店子(初中,现为绵阳永兴镇),四分校在罗江(初中)

葛兰笙为校长,杨书田、苏郁文、田竹桥、孙维岳分别任四个分校的校长

1942年后,梓潼分校单独成立梓潼师范学校,罗江分校撤消

后德阳分校为一分校,新店子分校为二分校

人事上也有变更,吕寿鹏、王资愚先后担任二分校校长,王振绪(晓伦)于1946年后担任本部校长

1949年12月21日绵阳解放,1950年校本部(高中)并入川西区立绵阳中学,建立南山中学;永兴二分校(全系初中)并入绵阳县立初级中学,更名为绵阳县第二初级中学,绵阳县立中学改为绵阳县立第一中学

“国立六中”结束了历史使命

当时在校同学,大部响应人民政府的号召,参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或地方工作,部分在南山中学继续学习

新中国成立后(1949——1999)一、绵阳县第二初级中学(1953——1966)1950年,由于中国教会提出“三自”原则,“自办、自立、自养”教会

中国教会与外国教会断绝了关系

英国教会停止向育德中学捐款,遂由人民政府资助办学,后经育德中学申请1953年1月私立育德中学由人民政府接收

绵阳县教育局教育科长张军辟代表绵阳县政府与私立育德中学校长宋耀汉签订协议,私立育德中学由私立变为公立,并更名为绵阳县第二初级中学,任命赵天纵为二中校长,招收工农群众子女入学接受教育

1958年,绵阳地委机关扩修,需征用土地,绵阳二中就从原校址斌升街迁往普明乡凝祥寺(即现校址)

二、川西绵阳高级农业职业技术学校(1944——1956)普明乡凝祥寺原系四川省立高级农业职业技术学校(简称高农校)旧址

有试验地40余亩,办有四个初农班,从绵阳及附近各县招考小学毕业生入学

宜宾人方维祯出任校长,学生免费入学就读

1946年至1948年期间有学生500余人,大都来自绵阳周边县市,教务主任何文彬,训育主任蒋彬恃,并有园艺场和农场供学生实习,开设基础课和专业课(其中专业课无课本,由老师讲学生到农场实习)

原私立育德中学于1952年秋季新生报名报考学生199名,报小学毕业者69名,报同等学历生资格者130名,其中有99名来自农村中贫农成分

为满足学生求学要求,为工农开门照顾工农子弟,结合实际需要招收两班,取录103名及注册报到学生有86名,以毕业资格报到录取报到学生39名,同等学历生47名

三、四川省绵阳市第三初级中学(1954——1960)1954年绵阳农校又与成都农校合并,1954年秋,在原绵阳农校校址上改办普通中学,名为绵阳第一初级中学分校,6月根据教育厅通知命名为四川省绵阳市第三初级中学

1956年,三中开始招收空勤学员,空军学员必须填报登记表:了解背景材料(家庭背景,社会关系)并进行体格检查、思想汇报

三年后(即1957年)的毕业考试中全校有70%左右的学生升入高中,其升学率名列前茅

1956年全国农业合作化达到高潮,需要办农业和干校干部学校(简称农干校)

因三中原就是农业学校改办的,1956年12月又将校址移交改办绵阳专区农干校

三中也因此迁至永兴镇(原绵阳水电校校址)

1957年绵阳二中迁至该址(普明乡凝祥寺,即原三中校址)

四、绵阳普明初级中学时期(1960—1966)1960年,绵阳专区文教局响应党的号召,进一步精简压缩中学,这一时期,在党中央“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指引下,绵阳县文教科决定对普通中学进行调整

将在凝祥寺的绵阳二中和在永兴的绵阳三中合为一所学校,根据凝祥寺所在的普明乡定名为“绵阳普明初级中学”

合校以后,原二中为本部,三中为分部,任命杜吉瑞为校长,调沈清祥任副校长

直到1961年秋季三中校舍要另作他用,才从永兴镇上搬到本部

合校以后 ,普明初级中学在文教科的领导下蓬勃发展

绵阳市朝阳中学时期(1966——1976)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指出:“一九六六年五月至一九七六年十月的‘文化大革命’,使党、国家和人民遭到建国以来最严重的挫折和损失

”我校和全国所有中小学校一样,也经历了这一场浩劫

我校在十年动乱中,“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政治连续不断,给学校造成了不可低估的损失

绵阳市普明中学时期(1976——1992)(一)1978年,朝阳中学改名为绵阳市普明中学

普明中学的教学逐渐走上正轨,恢复到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轨道上来

绵阳市普明中学时期(1992——2000)(二)1992年,涪城区成立,普明中学划归涪城区管辖

这一时期,学校针对当时的生源状况,推出了符合普明中学实际情况的教学指导思想

四川省绵阳普明中学时期(2000至今)2000年3月,收归绵阳市教育局直属,更名为四川省绵阳普明中学

同年,市教育局出资修建了19000平方米的教学综合大楼,并允许普明中学在全市范围内招生,扩大了普明中学的生源范围,由此迎来了普明中学的飞速发展时期!

以上内容由大学时代综合整理自互联网,实际情况请以官方资料为准。

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