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辉市第一中学刘知侠(1918—1991),河南省卫辉市人
著名作家,他一生中给后人留下了400万字的文学作品
他那部风靡国内外的《铁道游击队》教育、鼓舞了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
刘知侠原名刘兆麟,自幼家贫,跟随父亲在村边道清铁路(滑县道口镇——博爱县清化镇)上打工、捡煤核
他的童年是在黄河故道的荒堤上放猪和在火车站捡煤核中度过的
11岁那年才开始上半工半读小学
毕业后在老师资助下,考取了县城省立第十二中学(即现卫辉一中)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他随父亲和铁路员工撤到了黄河以南
1938年9月奔赴陕北抗日军政大学学习
这年冬天,抗大响应党中央提出的“到敌人后方去”的号召,组成了抗大一分校,东迁到山西省太行山区,知侠随学校来到太行山区
同年12月,在行军路上,参加了中国共产党
1939年5月,知侠抗大毕业后,又留校学习军事专业
学习结束后,抗大一分校奉命二次东迁,到山东沂蒙山区办学
1943年调到山东省文协
这年,滨海抗日根据地召开全省战斗英雄模范大会,知侠在会上结识了铁道游击队的英雄们,听了他们的战斗事迹,很受感动
为了把它写成文学作品,他曾两次通过敌人封锁线去鲁南的枣庄和微山湖,到铁道游击队深入生活,为长篇小说《铁道游击队》收集了丰富的素材
1948年11月刘知侠作为山东兵团《华东前线报》特派记者参加了举世闻名的淮海战役,目睹了60万蒋军主力陷入人民解放战争汪洋大海包围的场面
全国解放后,知侠担任了济南市文联主任
1950年山东省文联成立,他任编创部长、秘书长、党组委员
他创作的短篇小说《铺草》,深受广大读者的喜爱
1952——1953年创作长篇小说《铁道游击队》,后改编成电影文学剧本,搬上荧幕
《铁道游击队》的原本加上各种节编本、缩写本共出版了300余万册,被译成英、俄、法、德、朝、越等8国文字在国内外出版发行
1953年,知侠调上海作家协会,从事专业创作
将短篇小说编成《铺草集》,创作了《铁道游击队的小队员们》
1959年,任省文联副主席兼中国作家协会山东分会主席,并担任《山东文学》杂志主编
同年被选为中国文联委员,中国作家协会理事
1960年创作短篇小说《红嫂》和中篇小说《沂蒙山的故事》等四篇中短篇小说,并汇集成了《沂蒙故事集》
1979年他写成了中篇小说《芳林嫂》
1986年定居青岛后,在垂暮之年完成了40万字的长篇小说《沂蒙飞虎》,40万字的《知侠中短篇小说选》,20万字的《战地日记》(淮海战役见闻录)
1990年4月14日、15日,刘知侠偕夫人刘真骅专程回母校卫辉一中探亲望
1991年9月3日上午,在青岛市政协老干部国际形势座谈会上,刘知侠对苏联红旗落地、东欧形势剧变非常痛心
他旗帜鲜明,慷慨陈词,突发脑溢血,猝然倒下,嘴里连声喊着“要相信群众、相信群众、相信群众……”,终年73岁
在刘知侠逝世一周年之际,刘真骅将刘知侠骨灰从济南英雄山烈士陵园捧送回卫辉,安葬在市南郊“孔子击磬处”附近
1995年,在抗日战争胜利50周年之际,国内四家出版社同时再版《铁道游击队》,并列入《共和国经典名著丛书》和《爱国主义教育丛书》
同年,刘知侠的遗作《受降,在微山湖畔》,首次公开发表,并荣获全国红河杯“目击者?血肉长城”征文唯一的一等奖
1996年春季,刘知侠夫人刘真骅护送刘知侠铜像运抵卫辉,竖立于知侠母校卫辉一中前院花坛中
以上内容由大学时代综合整理自互联网,实际情况请以官方资料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