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济源第一中学建校历史

河南省济源第一中学建校历史济源市第一中学是省首批示范性高中,其旧址座落在被称为四渎之一的济水源头济渎庙内

济渎庙始建于隋代开皇二年(公元582年)是当时朝廷为祭祀济水神而修建的,位于市区北边的庙街村

庙内有珍珠泉、小北海、眼光池等众多名胜,经隋、唐以来多次修葺扩建,逐步形成了规模宏大、气度不凡的古典园林建筑群

历史上曾经香火鼎盛,成为文人墨客的聚集之地

后因长期战乱而严重被毁,仅存历代古建筑二十余座及部分碑碣石刻,只有那满院裸露的基石见证了昔日的辉煌;两株幸存的胸围数米的千年古柏,依然傲霜凌雪,挺拔苍茫,承载着历史的重托和河南省济源第一中学的根脉所在

(现在是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著名旅游胜地)

1992年,学校迁至文昌路校区,河南省济源第一中学现址位于济源市政治文化中心——学苑路68号,2004年9月全部迁入

80年来,学校历经沧桑,三移其地,两度搬迁,多次更名,走过了极不平凡的发展道路;一中人艰苦创业、薪火相承、青蓝继越,在各级党政领导的关心和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下,学校犹如星星之火,由小到大,由弱到强,今天已成为在省内外享有很高声誉的一所知名学校

河南省济源第一中学的前身是济源师范讲习所和济源师范

1926年,国民党政权在济源县城的文庙创建了济源最高教育机构——济源师范讲习所,1928年8月,“济源师范讲习所”改为“济源师范学校”,1929年8月后,由文庙迁入了济渎庙内

党继新、薛子中等济源早期共产党员以师范教师身份为掩护建立党的组织,积极开展革命活动,培养和聚集了一大批进步力量,为中国革命做出了重要贡献,学校也被誉为“红色革命摇篮”

1932年、1938年学校先后两次被解散,1947年冬,又重新建立,校址设在“豫北中学”内,为师资培训班

后经太岳行署批准,师资班从豫北中学划出,定名为济源农民师范

1948年初,迁回济渎庙内,又更名为“济源县立师范”

1950年,学校增设初中班,平原省建立后,1951年更名为“平原省济源初级师范”,1952年改为“济源县第一初级中学”

翌年,师范停止招生

1955年平原省撤销,济源划归河南省,在校师范学生全部毕业

这一时期,共培养师范毕业生488人,其中男生460人,女生28人

学校旋易名为“河南省济源第一初级中学”,招生6个班

1956年增设两个高中班,又更名为“河南省济源第一中学”

是年,应学校共青团、少年先锋队之约请,时任中国科学院院长的郭沫若先生为学校题写了校名

1966年开始的文化革命,使学校蒙受了重大损失,曾一度停办,校舍被部队占用

1969年教师归队,河南省济源第一中学改为“济源县教师短期培训班”,校址在县委党校内

1970年又与农校合并,曾用过“济源县共产主义劳动大学”的名称,迁入克井石河村

1973年后,一中恢复招生,规模为4个班,结束了长达十年的动乱局面

1974年,又建立了新乡地区师范班济源分校,培养了一大批师范毕业生,为济源基础教育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现在这批师范毕业生很多都在不同岗位上担任领导职务

1988年,济源撤县建市,学校遂更名为“河南省济源市第一中学”

1991年,为了一中的发展和保护文物古迹,济源市委、市政府决定在文昌路新建占地110余亩的河南省济源第一中学

1992年5月,新校建成投用,掀开了学校历史上崭新的一页,也完成了一中发展史上的第一次跨越

这一时期,学校呈现出生机勃勃的景象,名彦荟萃,学子莘莘,校风、教风、学风日臻成熟完备,特色明显,教育教学质量逐年提升,学校的品牌效应和知名度与日俱增,成绩斐然

到2003年,运行了十余年的文昌路校区,已满足不了人民群众对优质高中教育资源的需求,为普及高中教育,从一中长远发展战略考虑,济源市委、市政府决定建设更高水平的一中新校区

新一中占地515亩,建筑面积18万平方米,总投资3亿元

经过一年的紧张施工,2004年9月,如期竣工投用,其规模和设施当属中国一流,实现了学校发展史上的第二次跨越

    

以上内容由大学时代综合整理自互联网,实际情况请以官方资料为准。

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