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淮北中学办学历史江苏省淮北中学始建于1941年,原名“淮北苏皖边区公立淮北中学”,是刘少奇、陈毅、张云逸、邓子恢、彭雪枫、刘瑞龙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和军事家创办的一所抗日军政学校
首任校长任崇高先生是近现代著名教育家、革命活动家、爱国民主人士、“八君子之一”
1941年5月,新四军第四师长兼政委彭雪枫同志率部东进,抵达洪泽湖畔的半城,开创苏皖边抗日根据地
6月,经彭雪枫同志首倡,又与边区领导刘子久、刘瑞龙、刘玉柱等研究,并报请军部首长同意,决定在苏皖边区创立一所延安抗大式的学校,为新四军和根据地培养急需的各方面军政干部
1941年7月,苏皖边区参议会正式将新校定名“淮北苏皖边区公立淮北中学”,隶属边区政府直辖,师生生活供应由政府调拨,经彭雪枫同志提名,任命任崇高先生担任淮北苏皖边区行政公署委员兼淮北中学校长(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的张宇瑞及伟大教育家陶行知的得意门生宋晓村出任副校长,清华大学研究生徐子佩出任教导主任)
此后,边区领导刘子久、刘瑞龙、刘玉柱在张塘主持召开筹建淮北中学专题会议,从部队和地方调集精干力量充实教学力量,设立由淮 北区党委直接领导的中共淮北中学总支委员会,任命徐宏九担任首任总支书记(1944年秋淮北中学成立党委,尹锡珍担任副书记主持党委日常工作),安排四师骑兵团负责保卫淮北中学
在淮北区党委和行政公署的精心筹措和周密安排下
1941年9月1日淮北中学正式开学,秋季入学160多人,生源来自大江南北,全国各地
“淮北中学的办学历史是淮北抗日根据地斗争史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办学目标是“广泛吸收各阶层知识青年,把他们培养成党政军各条战线的干部”
仅在抗战的四年时光里,淮北中学就先后为淮北党政军各条战线培养和输送了两千多名干部,当时“对巩固和发展淮北抗日民主根据地作出了有历史意义的贡献”
这一大批淮北中学的同学,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经受了考验,许多同志担任过重要的领导职务,成为学们党的中、高级干部──这尽管不全部是淮北中学的功劳,但正如许多同学自己所说的,淮北中学是他们前进的第一步,也是决定性的第一步
其中蒋光化(原中联部副部长)、王耘夫将军(原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宣传部长)、陶士斌将军(解放军总后指挥学院指挥大队大队长)、阎道彰将军(原人民海军上海基地副司令员)、洪荣华将军(南昌军区副参谋长)、潘道炎(原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党委书记)、王永宏(著名电影艺术家)、宋心伟(中央党校教授)、孙士绵(原航天部高级工程师、导弹基地负责人)、陈果(原军事科学院政治部副主任)、高曙(安徽阜阳地区地委书记)等都在这支革命队伍中成长起来,王韶、李宗白、胡坚、宋平、张克英等四十余名师生血洒疆场,以身殉国
2002年,中央电视台“十六大”献礼片《新四军》摄制组专程来学校拍摄专集
2009年4月,学校被江苏省教育厅批准为“四星级普通高中”
以上内容由大学时代综合整理自互联网,实际情况请以官方资料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