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城市康杰中学办学历史

运城市康杰中学办学历史1945年4月15日,中共太岳第五地委根据抗日战争取得胜利,地方政权建设和形势发展对革命干部的需要,建立了“太岳行政干校第五分校”

地委书记柴泽民兼任学校党组织书记,专员金长庚兼任校长,刘海声任主任

校址在夏县青桃村

1945年11月,学校改为“太岳第五中学”,刘海声任校长,学校迁到夏县孙家窑村

方针任务是:培养解放区所需的,具有一定的阅读、写作能力、懂的党的政策、树立为人民服务观念和会做实际工作的县区级初级干部

1946年3月,学校改为“太岳公立晋南中学”,教师队伍和学生数量不断增加,机构逐步健全,并成立了学生会

随着解放战争形势的发展,学校由孙家窑迁址上冯村,又迁址阳城县殿窑村、南底村

1947年又迁址闻喜县陈家庄、姚村;年底运城解放,学校迁址运城东街

1948年又迁址“明日中学校”旧址—河东校区校址

同年8月15日,学校改名为“运城中学校”

校长卫佐民提出了“一切为着加强文化学习”的口号,奉行自由思想、实事求是、埋头苦干、遵守纪律、自动自治、团结互助的校风,学校逐步实现了“新型正规化”

1952年5月1日,山西省人民政府为了纪念嘉康杰烈士,决定将学校改名为“山西省康杰中学校”,宋华青任校长

同年,由郭可学老师改词作曲的《康杰中学校歌》诞生,并几经修改传唱至今

1953年经省教育厅考察,确定学校为全省六所重点中学之一

1954年,国家教育部核定我校为直接联系的全国30所重点中学之一

建国后到1956年是学校新型正规化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

校领导和教职员工团结一道,励精图治,开创了一个全新的历史阶段,极大的提高了社会声誉,使学校成为了一所令人向往的山西名校

1956年至1966年,虽然受“极左”路线影响,但学校坚持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努力提高教育质量

1960年2月,省文教部在我校召开了”全省全日制中等学校提高教育质量流动现场会”,我校领导和教师在大会上全面介绍了学校的教育教学经验,得到大会的一致肯定和推广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学校成为重灾区

教师队伍被打散,学校被迁到龙居拖拉机站,直到1973年8月才得以迁回

1973年,校办工厂改为“光学仪器厂”,研制生产出国内极缺的传真机镜片600余套,1978年获得了全国科学大会奖励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校重获新生

被“清洗”的教师多数被招归队

师生们参加了“关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学习讨论,平反了冤假错案,落实了党的知识分子政策,调动和提高了教师为党的教育事业奋斗终生的积极性和热情,一支优秀的教师队伍较快恢复

2004年,为响应市委市政府“建设教育强市”的号召,学校自筹资金2.8亿元在运城市空港区建设了一所占地500亩、建筑面积18万平方米的新校区,学校由原来的河东校区搬迁至空港新校区

 

以上内容由大学时代综合整理自互联网,实际情况请以官方资料为准。

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