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高州中学府学时期元代根据高州府志卷十三记载,广东高州中学的前身可以回溯到元代大德八年(1304年),当时称府学
明代隆庆三年(1569年),高州知府吴国伦将府学改称南岳书院
万历四十年(1612年),知府曹志遇重修郡学,扩大规模,将南岳书院改称笔山书院
清代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高州府知府吴柯,将笔山书院更名敷文书院
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高州府知府吴柯(江南徽州人),改建敷文书院
雍正八年(1730年),高州府知府张兆凤(浙江分水人),为书院添建讲堂、问字亭,左右增建书舍
乾隆十九年(1754年),巡道王概,清查旧项,捐添膏火,重修学舍,便将不能维持的15个书院(高明、朋来、茂山、四水、东津、拱极、墨池、笔山、参天、潘江、三至、安乐、敦仁、观澜)的地租清查俱拨敷文书院
嘉庆五-八年(1800-1803年),知府修缮敷文书院后又易名为高文书院
道光三年(1823年),学生、举人林召棠(字芾南,广东吴川人)获癸未殿试状元
1978年复办的高州中学咸丰二年(1852年),伊霖(字云岩,满州正黄旗人,举人出身)署高州,拨款重修高文书院
咸丰五年(1855年),信宜县梁巍(字恩焕,顺天举人,庚戌进士)改修书院的内堂、厅房、门户
咸丰六年(1856年),高州城遭特大洪灾
书院楼舍,多圮于大水
咸丰十年(1860年),邑人陈兰彬、杨颐提倡重建高文书院
同治六年(1867年),巡道陆心源(浙江归安人)为书院捐银300两及前筹防局为书院捐钱200千文
2项合共559千990文,交茂名县发当生息,每年息59千90文
又将六属公捐银367两拨给书院,交茂名县发当生息,每年息银36两7钱
同治十二年(1873年),高州府知府额哲克为书院捐银500两,并交茂名县发当生息,每年息银50两
同治十三年(1874年),高州知府楼震(浙江人,进士出身),审讯结束唐演勋等诉讼案,罚钱500千文
楼震将此罚款拨入书院,交茂名县发当生息
每年息钱50千文
光绪十五年(1889年),协办大学士、户部尚书翁同龢为书院题匾,曰:“敬业乐群”
题楹联曰:“学有根基培养坚时乃担得圣贤许多事业,士先器识源流贯后方做成民物莫大文章”;为内堂题匾,曰“高堂”
楹联为清代书法家、文学家、金石学家翁方纲所书
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高雷廉巡道叶大遒,提倡学术,奖饬士风,为书院大门署联,曰:“观山钟秀气,学海助文澜”
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清政府采纳张之洞的建议,将官办书院改为学堂,书院之名遂废
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高雷廉巡道吴永与邑绅士江慎中、周廷劢、梁宗矩、李维寅、李崧年等筹备建立学堂,将高文书院改制为高郡中学堂,逐渐接近近代的学府建制
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高郡中学堂于3月15日正式开学
这是清末“废科举,兴学堂”运动中较早涌现出来的新学制学校
宣统三年(1911年),当地政府奉命又将高郡中学堂更名为高州官立中学
高雷地区先进青年林云陔、熊英、谭惠泉、周瑛等均就读于高郡中学堂
在民主革命思想的熏陶下,他们创立了先进组织“新高同志社”和“雄辩学会”,购阅《民报》、《革命军》等进步刊物组织社员阅读,并定期进行演讲,传播民主革命思想
辛亥革命前夕,学生周瑛变卖家产筹备革命活动经费,全力协助林云陔、谭惠泉、梁宣诚等人在高州组织民军,建立起义总指挥部
辛亥革命爆发后,高郡中学堂学子带领高雷人民揭竿而起,响应武昌起义
以上内容由大学时代综合整理自互联网,实际情况请以官方资料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