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河南省教育考试院官网信息显示:北京交通大学电气类专业学费为5500元。
北京交通大学是教育部直属,教育部、中国铁路总公司、北京市人民政府共建的全国重点大学,是国家“211工程”、“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项目建设高校和具有研究生院的全国首批博士、硕士学位授予高校。我校牵头的“2011计划”“轨道交通安全协同创新中心”是国家首批14个认定的协同创新中心之一。
学校位于首都北京“学府胜地”海淀区,毗邻中国“硅谷”中关村,有东西两个校区,总面积1000余亩,建筑面积84万平方米,教学、科研设施完善,校园环境优美。
北京交通大学作为交通大学的三个源头之一,历史渊源追溯到1896年,前身是清政府创办的北京铁路管理传习所,是中国第一所专门培养管理人才的高等学校,是中国近代铁路管理、电信教育的发祥地。1917年改组为北京铁路管理学校和北京邮电学校,1921年与上海工业专门学校、唐山工业专门学校合并组建交通大学。1923年交通大学改组后,北京分校更名为北京交通大学。1950年学校定名北方交通大学,由著名桥梁专家茅以升任校长。1952年,北方交通大学撤销,京唐两院独立,学校改称北京铁道学院。1970年恢复“北方交通大学”校名。2000年与北京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合并,由铁道部划转教育部直属管理。2003年恢复使用“北京交通大学”校名。学校曾培养出中国第一个无线电台创建人刘瀚、中国第一台大马力蒸汽机设计者应尚才,以及中国现代作家、文学评论家、文学史家郑振铎、中国第一本铁路运输专著作者金士宣、我国铁路运输经济学科的开创者许靖、我国最早的四大会计师之一杨汝梅等一大批蜚声中外的杰出人才,“东京审判”担任首席检察官的向哲浚、我国著名的经济学家人口学家马寅初等都曾在我校任教。
一个多世纪以来,经过数代交大人励精图治、艰苦奋斗,北京交通大学已成为推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交通行业和首都区域科技创新和高层次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近年来,学校紧紧抓住国家深入推进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建设综合运输体系特别是加快发展轨道交通,以及北京建设中国特色世界城市和京津冀一体化建设的重要机遇,为服务国家交通、物流、信息、新能源等行业以及北京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目前,学校确定了到本世纪中叶初步建设成为特色鲜明世界一流大学的发展目标和“三步走”战略。
学校设有电子信息工程学院、计算机与信息技术学院、经济管理学院、交通运输学院、土木建筑工程学院、机械与电子控制工程学院、电气工程学院、理学院、语言与传播学院、软件学院、人文社会科学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建筑与艺术学院、法学院、国家保密学院14个学院,设有研究生院以及远程与继续教育学院,与企业合作在河北省黄骅市创办独立学院——北京交通大学海滨学院。有交通运输工程、信息与通信工程2个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产业经济学、桥梁与隧道工程2个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包括一级学科所涵盖的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总数达到8个。建有15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有20个一级学科博士点,34个一级学科硕士点,有MBA、工程硕士、会计硕士、法律硕士等12类专业学位。
学校把建设高素质的教师队伍作为提高办学实力的关键,大力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全校在职教职工2933人,其中专任教师1768人(具有正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407人,副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691人,具有博士学位的占69.4%,具有硕士以上学位的占92.9%)。中国科学院院士4名,中国工程院院士8名,国家级教学名师5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4人,“973”首席科学家3人,国家“千人计划”入选者5人,在聘“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和讲座教授7人,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11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7人,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6人,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69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67人。
学校始终把人才培养作为办学的根本任务,素质教育成绩斐然。在一百多年的办学历史中,向国家输送了大量人才。学校1997年、2006年参加全国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均获得优秀。学校有在校本科生14009人,博士研究生2520人,硕士研究生7690人,在职专业学位研究生8144人,成人学生8022人,外国留学生2013年底在校1034人。近年来曾获国家级教学成果特等奖1项、一等奖2项、二等奖18项,北京市级教学成果特等奖1项、一等奖40项、二等奖46项;获批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项目3项,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学院1个;8个专业进入国家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获批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7个、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13个、北京市级特色专业建设点9个;获评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6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1个、北京市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8个、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基地3个、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7个、北京市示范性校内创新实践基地1个;获评国家级教学团队8个、北京市级教学团队10个;获批精品视频公开课4门、资源共享课6门、国家级精品课程32门、北京市级精品课程39门、第一批“十二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国家级规划教材18种26册、国家级精品教材9种、北京市级精品教材110种;建有国家级教师教学发展示范中心,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电工电子和物理2个国家工科基础课程教学基地。通过设立理科试验班(思源班)、轨道交通试点班、基础学科拔尖人才试点班(知行班)、本硕(博)连读班、詹天佑班、茅以升班、国际班、海外项目经理班等特色班,加强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学校生源质量和培养水平逐年提高,就业率稳定在较高水平,连续3年本科生、研究生就业率在98%以上;本科生深造率连续2年超过50%。学生艺术团在全国和首都历次高校比赛中取得优异成绩,获全国第一、二、三届大学生艺术展演器乐组一等奖,并多次赴欧洲、非洲以及美国和台湾等地演出,排演的大学生版《长征组歌》先后在人民大会堂和国安剧院演出,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我校师生精心创作并排演的原创话剧《茅以升》成功入选“共和国的脊梁—科学大师名校宣传工程”,圆满完成校内公演和武汉汇演,赢得社会各界广泛好评。高水平运动队在国家级及以上各类比赛中获得冠军97项(次),其中羽毛球队在世界大学生羽毛球比赛等国内外重大赛事中获得冠军68项。
学校把加强科技创新作为发展的战略重点,不断提升社会服务能力。拥有教学、科研仪器设备资产9.5亿元;图书馆纸本藏书、电子图书、网络资源等总量742.9万余册,建有交通运输特色数据库。拥有省部级及以上科研平台46个,包括1个国家重点实验室、2个国家工程实验室、1个国家工程研究中心、1个国家能源局技术研发中心、4个国家认可实验室、5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4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1个北京实验室、9个北京市重点实验室、4个北京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9个北京市人文社科研究基地等。近5年,学校承担了 “973”计划、“863”计划等国家科技计划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以及有关部委的各类科研课题9700余项,科研经费近36亿元;发表SCIE检索论文2135篇、EI检索论文3873篇;申请专利2046项,获授权专利1279项。创立学术交流品牌并连续主办8届“中国交通高层论坛”、70场“交大大讲堂”,主办和承办高水平国际学术会议40余次。获得国家级奖励13项,省部级科技奖励118项,2011年主持完成的“基于行为的城市交通流时空分布规律与数值计算”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2012年主持完成的“基于通信的城轨列车运行控制系统关键技术及其应用”和“复杂工况下磁性液体密封关键技术与应用”分别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和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4项主持完成的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成果获第六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
学校把加强合作交流作为提高办学水平的重要途径,国内外影响力不断提升。与美、英、德、法等32个国家的150多所大学及著名跨国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在比利时鲁汶、美国休斯敦和巴西坎皮纳斯办有孔子学院,积极传播中国文化。主办或承办国际无线通信、信号处理、铁道工程、低碳物流等领域的多个大型国际学术会议,每两年举办“国际文化节”,促进中外学术文化交流。充分发挥校友会、基金会、董事会的作用,深化“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在海内外成立地方校友会26个,吸纳董事单位77家,与交通、物流、信息、能源等行业企业及地方政府等单位建立战略合作关系,在人才培养、科研合作等领域开展长期、广泛的合作。
“饮水思源,爱国荣校”,如今,有着118年辉煌历史的北京交通大学,肩负着新的历史使命,秉承“知行”校训,以更加谦虚谨慎、开拓进取的精神,努力实现交通大学百年华诞时江泽民同志题词“继往开来,勇攀高峰,把交通大学建设成世界一流大学”的要求,向着特色鲜明世界一流大学的目标迈进。
以上内容由大学时代综合整理自互联网,实际情况请以官方资料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