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周培源大学生力学竞赛竞赛介绍1986年8月在呼和浩特市召开的《力学与实践》编委会上,北京大学武际可教授建议举办一次大学程度的力学竞赛,获得一致赞同
中国力学学会理事长郑哲敏院士听取了有关工作汇报并安排《力学与实践》编委会(竞赛组织委员会)筹办
组委会成立了两个命题小组,武际可教授任理论力学、流体力学课程组长,徐秉业教授任材料力学、弹性力学课程组长,同时向全国有关专家学者征题,共获得58份回函,提供了140余道题
命题组精选整编了28道作为初赛题,在《力学与实践》1988年第1期刊出,要求参赛者在约一个半月的时间内寄回答案
组委会从62份答案中评选了31人进京复赛(一人因故缺席)
通过严格的笔试和口试,评选出了一、二、三等奖共17名
颁奖会由武际可教授主持,著名力学家张涵信、张维、庄逢甘、郑哲敏、王仁、黄克智等院士及高教社易钟煜副主编颁奖
本次竞赛还得到了有关高校、高教社和著名力学家钱令希院士赞助
在国内外享有声誉的我国力学界的大师们参与这项赛事,极大地激励了青年学生的学习热情,也活跃了力学界学术气氛,对我国力学教学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中国青年报”于1988年10月13日报导了此次竞赛
从1992年到2004年的第2至5届竞赛可以看作这项竞赛活动发展的第二阶段
为了鼓励青年学生学习老一辈科学家为科学的献身精神,这项竞赛从1996年第三届起改名为“全国周培源大学生力学竞赛”
根据首届竞赛的反馈意见,为了吸引更多的学生参赛,竞赛内容精简为只含理论力学和材料力学两门工科学生普遍学习的课程;为了保证平等竞争,采用了闭卷方式,在全国各考点同一时间用统一试卷竞赛
这一措施收到了很好的效果,从东海之滨到西部新疆,从东北地区到特别行政区香港,竞赛得到了全国高校领导、老师和学生的热烈响应
同学们珍视这个机会,将竞赛看作21世纪科技大战场角逐预演的擂台,许多高校希望通过竞赛使教学更上一层楼,同时也将竞赛作为展示教学水平与教学改革成果的一个窗口
竞赛规模在第二阶段得到了阶跃式发展,第一届全国62 人、12单位参赛,第二届1389人报名参赛,第三届1711人报名参赛,第四届25个省市、81所高校、2752名学生报名参赛,第五届30个省(市)、自治区,164所高校7617人报名参赛,表明“全国周培源大学生力学竞赛”已经有广泛的代表性,在高校有了重要的影响
在北京赛区历届竞赛中,中国力学学会理事长,第一届郑哲敏院士,第二届,第三届庄逢甘院士,第四届白以龙院士,第五届崔尔杰院士都带队看望参赛选手,给青年学生以极大鼓舞
在新的21世纪,党中央提出了建设创新型国家的伟大号召,给教育注入了强大的推动力
“全国周培源大学生力学竞赛”进入教育部高教司主办的大学生科技竞赛项目,标志着这项竞赛活动发展到了它的第三阶段
这个阶段的三个重要变化是:(1)将实验创新能力的培养提高到与理论创新能力同样的高度,将在第六届竞赛决赛中进行基础力学(含理论力学和材料力学)的团体实验竞赛,以促进实验动手创新能力和团队合作创新精神的培养
(2)将赛制改为两年一次,使所有本科生都有机会参赛
同时将竞赛安排在在全国力学大会上颁奖,以促进学生从本科阶段就开始了解和接触高水平的力学前沿研究
(3)申请并已被批准进入教育部高教司主办的大学生科技竞赛,以更好配合我国的本科教学
以上内容由大学时代综合整理自互联网,实际情况请以官方资料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