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举制度发展两汉以来

科举制度发展两汉以来,朝廷选举主要通过皇帝不定期下诏而举行

唐代有了每年定期考试的制度,同时也保留临时下诏考试的办法,即所谓“制科”

“制”之意义与“诏”相同,即皇帝之令

每年举行的科举考试则称为“常科”

 唐太宗重视人才的培养和选拔

他即位后,大大扩充了学院的规模,扩建学舍,增加学员

  科目常设的科目有秀才、明经、俊士、进士、明法、明字、明算、一史、三史、开元礼、道举等等

唐朝对秀才要求特别高,结果士人很少应试秀才,不久秀才一科就废罢了

此后“秀才”遂成为对一般读书应举者的通称

明经、进士二科在唐代科举吸引了最多的考生

 明经起源于的汉代,唐代“明经”科考试各部儒家经典,此外还包括《老子》

明经不全考十多部儒家经典,而是分为明一经、两经、三经、五经四个级别

唐玄宗开元二十五年(737年)规定明经考试加试时务策,考官就当前时务提出策问,考生书面作答

唐科举各项中,明经科取士最多

但最荣耀尊贵的,却是进士科

唐朝初期的进士科考试为“时务策”五条

时务策涉及国家现实问题,使读书人从故纸堆中爬起来,面向社会,观察、思考问题,提出解决办法

唐高宗调露二年(680年)为进士科加试帖经、杂文,进士科形成了杂文、帖经、策问三场考试制

(此杂文泛指诗、赋、箴、铭、表、赞之类,策试应试者的文学才华

) 在唐代还产生了武举

武举开始于武则天长安二年(702年)

应武举的考生来源于乡贡,由兵部主考

考试科目有远射、马射、步射、平射、筒射、马枪、摔跤、举重等

 唐玄宗时,诗赋成为进士科主要的考试内容

他在位期间,曾在长安、洛阳宫殿八次亲自面试科举应试者,录取很多很有才学的人

唐代制科科目多达一百多个,如“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军谋宏远堪任将帅”等等

应制科试者可以是平民,也可以是科举及第者,现任或罢任官员也可参加

 考试过程唐代科举考试每年春天在京师长安的尚书省举行,简称“省试”

而各地乡供举人的“发解试”都在头一年秋天举行

此后,地方上的“秋试”(秋闱)和京师的“春试”(春闱)成为历代科举沿袭的定制

 唐代科举的应试者主要由两部分人组成,即“生徒”和“乡贡”

生徒即官办学校的学生

乡贡即各地人自学或在民间私塾学成,到县、州应试,经地方考试合格,再到京师应试

乡贡每年十月随地方向京师进贡的粮税特产一起解赴朝廷,称为“发解”

州县预试的第一名称为“解元”

 唐朝各种官办学校包括国子学、太学、四门学等,此外还有专门性质的律学、算学、书学等

唐朝各地方也设有官立的府学、州学、县学等

 唐前期,掌管科举由尚书省吏部负责

玄宗开元年间,改由礼部负责,此后历朝相沿不变

礼部下设贡院,考试、阅卷、放榜等均在贡院举行

主持科举的官员称为“知贡举”,通常由礼部侍郎兼任

唐朝科举放榜通常在二月

录取者谓之及第,或登科、登第、擢第等等

第一名称为状元

 放榜之后,新科进士们有各种名目繁多的喜庆宴席、打马球接踵而来,如闻喜宴、樱桃宴、曲江宴、月灯阁打球宴、关宴、雁塔提名……公私各方也乐于为这些庆宴慷慨解囊

 月灯阁打球宴,新科进士们在月灯阁聚会打马球,他们跨马执杖,驰骋击拂,风驰电逝,四面看棚栉比,观者如山,“因之大呼笑,久面方止”,“击拂既罢,痛饮于佛阁之上

”可见唐朝文士的气质风采,以及当时那种开明的社会习尚

 委派官职由吏部负责,因此科举及第者还要接收吏部铨试,俗称“关试”

吏部铨试完毕,各科及第者就都隶属吏部,候派官职

急于得官者,可再参加吏部的“博学宏词”、“书判拔萃”两种考试,简称“宏词”、“拔萃”,合格者立即授官

柳宗元、白居易就是进士及第后,分别又应宏词、拔萃及格而授官的

 开明,唐朝科举允许平民与穷人参加

唐朝科举不分世庶,向全社会开放,的确吸收了不少寒士进入政权

唐文宗时的宰相段文昌,王播都是寒门贫士,早年甚至吃不上饭,向人求食,他们都是通过进士及第入仕的

这些寒士显达后多拉拢同类,如李逊、李建兄弟“家素清贫”,举进士而得高官

元和十一年(816年)李建知贡举,“三十三人皆取寒素”

 

以上内容由大学时代综合整理自互联网,实际情况请以官方资料为准。

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