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举制度中落

科举制度中落元代从端平元年(1234年)蒙古灭金,到延祐元年(1314年)元朝开科举,北方的蒙元统治区域内长达八十年之久停废科举,这是整个中国科举史上最长的一次中断

 元仁宗延祐二年(1315年),元朝的首届科举会试开场

元朝科举每三年一次,分乡试、会试、殿试三级

乡试即唐宋时的发解试

蒙古人、色目人只试经义、对策二场;汉人加试一场,为赋与杂文各一篇

乡试在各省举行,每年八月选出举人三百名赴京师会试

会试在次年二月举行,内容跟乡试一样,取进士百名,蒙古、色目、汉人、南人各占二十五名

殿试在同年三月举行,试策一道,蒙古、色目人的题目与汉人、南人不同

殿试不黜落,只定名次

殿试结果分左、右两榜公布,蒙古人、色目人五十名列右榜(元代以右为尊),汉人、南人五十名列左榜

其目的是保护蒙古、色目人的民族特权地位

 元朝科举体现出的巨大的民族不平等,左右两榜数量名义上相等,而汉人、南人的人口总数却不知比蒙古、色目人超出多少倍

元朝共举行十六届科举,仅元统元年(1333年)、至正十一年(1351年)两届取足百名进士,其余十四届均有许多空缺

例如延祐二年录取的进士仅五十六人

元朝科举名额经常空缺的原因,并不是汉人、南人中缺乏合格的人选,而是因为蒙古人、色目人考生中实在难以选满150个乡试名额及50个进士名额,那就只能让汉人、南人的乡试、会试名额中空缺同样的数量,以维持四等人入选数量的均衡,防止汉人、南人占有科举优势

 名义上左、右两榜的第一名都算状元,但实际上只有右榜蒙古人、色目人的状元才算真资格

元朝是不重视左榜汉人、南人的状元的

蒙古人被称为“国人”

蒙古人朵烈图考中右榜状元,程端礼说:“唯蒙古生得为状元,尊国人也

” 蒙古、色目考生的试题难度低,考试也少一场,但授官职却比汉人、南人进士高

而且蒙古、色目考生参加汉人、南人同样难度的考试时,中选后更加一等授官

元朝科举不仅对蒙古、色目考生多方优待,对汉人、南人考生严加限制,而且还故意在左榜汉人、南人中间制造隔阂,挑起矛盾,让汉人压制南人

元代科举规定南人只占左榜名额一半,并且左榜状元亦不取南人

 即使侥幸中了进士的汉人、南人,其政治前途也极为有限,“台、省要官皆北人(蒙古、色目)为之,汉人南人其得为者,万中无一二,不过州县卑秩,盖亦仅有而绝无者也”

至正八年(1348年),王宗哲在乡试、会试、殿试皆名列第一,称为元代唯一“连中三元”的进士,这种人在宋代都是迅速飞黄腾达登上首辅大臣之位的,然而王宗哲在元朝官场中却碌碌不见称道

 元朝的科举并未改变元朝官僚机构中绝大部分为蒙古、色目贵族和受提拔的胥吏占有的情况,这一点是元朝吏治比其他封建王朝更加腐败黑暗的基本原因

元朝上层的蒙古、色目贵族,多是文化水平浅陋、不识时务、贪婪昏庸之辈

元朝大量的中下级官吏则由州县衙门的刀笔胥吏提升而来,这批人缺乏封建道德和知识教育,专以盘剥敲诈为务

历代封建王朝对贪官都有严刑惩治的明文,惟独元朝不给官吏发放俸禄,官吏所辖州县类同封建采邑,等于公开放纵官吏“吃人肚皮”

元成宗大德七年(1303年)偶尔检查吏治,一次发觉贪赃官吏一万八千四百七十三人,冤狱五千一百七十六件,这仅仅是揭露出来的中下级官吏之一部分,有势力的上层贵族更不在其中

 元朝这种排斥科举取士,上层用贵族、下层用胥吏的仕进制度,违背当时中国国情,是不可能长治久安的

 

以上内容由大学时代综合整理自互联网,实际情况请以官方资料为准。

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