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试科举简介科举考试是隋唐到清代的封建王朝分科考选文武官吏及后备人员的制度
唐朝文科的科目很多,每年都举行
明清两代文科只设进士一科,考八股文
武科考骑射、举重等武艺
武则天时设立武举,即是武状元
童生试:也叫“童试”,应试者不分年龄大小都称童生,合格(学习成绩优秀的一二等学生)后取得生员(秀才、相公)资格,这样才能参加科举考试
乡试:明清两代每三年在各省省城举行的一次考试,由秀才参加,考取的叫举人,取得参加中央一级的会试资格
第一名叫解元
会试:明清两代每三年在京城举行的一次考试(会试在乡试的第二年举行),各省的举人及国子监监生皆可应考,录取三百名为贡士(又称中式进士),第一名叫会元
殿试:科举制度最高级别的考试,皇帝在殿廷上,对会试录取的贡士亲自策问,以定甲第
录取分三甲,赐“进士及第”的称号,第一名称状元(鼎元),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合称“三甲鼎”;二甲若干名,赐“进士出身”的称号;三甲若干名
考取童生(秀才)要经过县试、院试和府试三级进行
县试在2月进行,要求有4名村庄里的人和1名秀才保举方可考试
院试则要求有4名村庄里的人和2名秀才保举
府试考取的就叫生员(秀才)
乡试考中的第一名叫作解元
会试第一名叫作会元
殿试第一名叫作状元
科举是中国古代读书人的所参加的人才选拔考试
它是历代封建王朝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
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做科举
科举制从隋朝开始实行,到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举行最后一科进士考试为止,经历了一千三百多年
以上内容由大学时代综合整理自互联网,实际情况请以官方资料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