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试唐朝科举唐朝——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完备推翻隋朝的统治后,唐王朝的帝王承袭了隋朝传下来的人才选拔制度,并做了进一步的完善
由此,科举制度逐渐完备起来
在唐代,考试的科目分常科和制科两类
每年分期举行的称常科,由皇帝下诏临时举行的考试称制科
常科的科目有秀才、明经、进士、俊士、明法、明字、明算等五十多种
其中明法、明算、明字等科,不为人重视
俊士等科不经常举行,秀才一科,在唐初要求很高,后来渐废
所以,明经、进士两科便成为唐代常科的主要科目
唐高宗以后进士科尤为时人所重
唐朝许多宰相大多是进士出身
常科的考生有两个来源,一个是生徒,一个是乡贡
由京师及州县学馆出身,而送往尚书省受试者叫生徒;不由学馆而先经州县考试,及第后再送尚书省应试者叫乡贡
由乡贡入京应试者通称举人
州县考试称为解试,尚书省的考试通称省试,或礼部试
礼部试都在春季举行,故又称春闱,闱也就是考场的意思
明经、进士两科,最初都只是试策,考试的内容为经义或时务
后来两种考试的科目虽有变化,但基本精神是进士重诗赋,明经重帖经、墨义
所谓帖经,就是将经书任揭一页,将左右两边蒙上,中间只开一行,再用纸帖盖三字,令试者填充
墨义是对经文的字句作简单的笔试
帖经与墨义,只要熟读经传和注释就可中试,诗赋则需要具有文学才能
进士科得第很难,所以当时流传有“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的说法
常科考试最初由吏部考功员外郎主持,后改由礼部侍郎主持,称“权知贡举”
进士及第称“登龙门”,第一名曰状元或状头
同榜人要凑钱举行庆贺活动,以同榜少年二人在名园探采名花,称探花使
要集体到杏园参加宴会,叫探花宴
宴会以后,同到慈恩寺的雁塔下题名以显其荣耀,所以把又把中进士称为“雁塔题名”
唐孟郊曾作《登科后》诗:“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朝看遍长安花
”所以,春风得意又成为进士及第的代称
常科登第后,还要经吏部考试,叫选试
合格者,才能授予官职
唐代大家柳宗元进士及第后,以博学宏词,被即刻授予“集贤殿正字”
如果吏部考试落选,只能到节度使那儿去当幕僚,再争取得到国家正式委任的官职
韩愈在考中进士后,三次选试都未通过,不得不去担任节度使的幕僚,才踏进官场
唐代取士,不仅看考试成绩,还要有各名人士的推荐
因此,考生纷纷奔走于公卿门下,向他们投献自己的代表作,叫投卷
向礼部投的叫公卷,向达官贵人投的叫行卷
投卷确实使有才能的人显露头角,如诗人白居易向顾况投诗《赋得原上草》受到老诗人的极力称赞
但是弄虚作假,欺世盗名的也不乏其人
武则天载初元年二月,女皇亲自“策问贡人于洛成殿”,这是我国科举制度中殿试的开始,但在唐代并没有形成制度
在唐代还产生了武举
武举开始于武则天长安二年,公元702年
应武举的考生来源于乡贡,由兵部主考
考试科目有马射、步射、平射、马枪、负重等
“高第者授以官,其次以类升”
以上内容由大学时代综合整理自互联网,实际情况请以官方资料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