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合材料与工程培养模式 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为使培养的人才满足社会的需求,在教学计划的制定中要进行反推,从社会需求开始由社会需求决定培养目标,再由培养目标结合该专业的资源规划课程体系,最后根据课程体系完成教学计划,最终形成一套完整的具有专业特色的人才培养方案
首先,根据需求确定培养目标,需求指国家发展、社会进步及教育发展需要,行业和产业的发展以及职场对人才的需求,学校定位及发展目标,学生发展等需求
这些需求需要在各个方面都要做好调研和归纳总结
其次,依据培养目标来确定培养要求
培养要求是对学生毕业时所应该掌握的知识与能力的具体描述,包括学生通过该专业学习所要掌握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创新能力等,是学生完成学业时应取得的学习成果
再次,根据课程体系完成教学计划,教学计划中每门课程都要有明确的教学计划要求
最后,根据教学计划要求来确定教学内容
每门课程的教学要求与教学内容应该是相互呼应的,这也是编写教学大纲的关键
复合材料与工程专业新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过程中,首先要精准表述培养目标,通过联系协会学会在行业中进行企业需求调查,做到从较高的层级获得第一手准确资料,通过协会推荐,走访关键企业,通过学会与学者和专家进行专题座谈
通过对应、往届毕业生就业问卷调查,检验过去人才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建设的不足
以此邀请协会学会人员、学者专家和相关企业的工程技术人员共同参与制定人才培养方案
通过这一方式制定的人才培养方案才能保证培养的人才既满足企业需求,又符合高等教育规律
新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制订人才培养计划,即课程体系的构建
课程体系的知识层次框架包括公共基础课、公共选修课、学科大类基础课、学科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专业选修课和实践教学等课程模块
其中,公共基础课和公共选修课是大学的通识课程模块,使学生掌握数学、物理、英语、计算机、企业管理、法律等方面的基础知识,提高其政治思想、文化艺术品德、身体素质等
学科大类基础课是应用型工科化工材料类课程模块,使学生掌握较宽的工科基础知识
学科专业基础课包括材料学概论、材料科学基础、计算机在材料科学中的应用、材料现代分析技术、高分子化学与物理基础、复合材料原理、复合材料聚合物基体、材料表面与界面等课程,目的是让学生掌握专业基础理论知识
专业课的设置应体现该专业的特色,即适应地方经济战略性新兴产业对应用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的需求,以复合材料的设计与制备工艺技术为重点,课程包括复合材料工艺与设备、复合材料结构设计基础、金属基与陶瓷基复合材料、材料性能、材料科技英语等
为进一步拓宽学生的专业知识面,设置专业选修课,例如:复合材料制备新技术、航空材料、无机建筑材料、复合材料加工、表面工程、复合材料工厂设计概论、材料商品学、材料实验设计优化与数据处理
“双创型”人才培养模式(1)优化培养目标,明确复合材料工程专业“双创型”人才的目标导向复合材料与工程专业涉及面广,内容多,依据该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高素质,然后以对学生在能力、知识、素质协调发展上的要求为出发点,优化培养的目标
以此确立该专业“双创型”的人才目标导向,建立与其相匹配的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和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教学模式
(2)完善培养模式,建立复合材料工程专业“双创型”人才培养机制依据对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的判断,设立以需求为根据的学科专业结构和以创业就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类型结构,寻求该专业的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建立由学校培养与学生自我发展相结合、校内理论教学与校外实践教学相结合的教育教学模式,让学生、学校、社会在“双创型”人才培养中的多元作用得到充分的发挥,优化人才培养方案
同时拓宽专业口径,增强专业适应性,设置复合材料工程专业相关学科前沿、创业动态、就业创业指导等“双创”教育模块,实现专业课程与“双创课程”的交叉、渗透与有效融合
(3)创新教学方法,完善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教学模式培养“双创型”人才需要的是改革与创新,是以教育理念的创新,推动复合材料工程专业教学内容、教学方式以及教学技术的全方位的创新
强调学生问题意识和思维能力的训练,改变讲授为主的传统教学方式,大力拓展问题式教学法、探讨式教学法、“以赛促学”式教学法,将课堂形式由原来的以教师为主导的形式转变为师生共同参与、共同研究的课堂,教师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注意培养学生知识形成的过程,着重培养和训练学生自身的独立思考能力,发散学生的创新型思维,强调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与创新能力
(4)强化实践教育,构建系统的实践教学体系将复合材料工程专业的实验教学、实践活动、科技创新活动有机结合起来,构建系统的实践教学体系,建立多元化实践教学模式,拓展实践教学的渠道,建立稳固的实习教学基地,通过校—企合作、校—校合作,在多渠道、多元化、多方协同的办学途径中培育学生的能力
通过学科竞赛这种活动形式来推动大学生科技竞赛,为学生创设多种创新创业教育平台,根据学生的社团实践活动来举办各种创业竞赛和创业模拟实践,提出相对成熟的创业团队和创业项目,帮助学生完成由学校到社会的转化
(5)改革考核方式,建立科学的“双创型”人才质量评价标准体系大胆沿用新型考核方式,即以检验学生综合素质、学生能力和创新因素为主的考核方式和评价标准
改革对学生的综合测评考核办法,将学生的创新实验、技术研发、获得专利、竞赛成绩和自主创业等折算为创新创业学分纳入考核指标体系
以上内容由大学时代综合整理自互联网,实际情况请以官方资料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