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然气工程开发技术依靠科技进步,天然气开发已形成了一系列实用技术,能基本适应气田开发的需要
下面着重介绍产生较大影响的几项实用技术
1.开发地震技术在气田开发中的应用与推广取得了较显著的效果一旦探井取得工业产量后,针对复杂气藏条件,为了有效地确定开发井位及开发程序,应用开发地震技术少打空井、少打低产井,最大限度地提高气藏采收率、提高开发效果,是实现气田高效开发的一项重要措施

东部复杂构造及断块油气藏,应用地震等技术,已形成一套滚动勘探开发程序
长庆中部气田采用高分辨率地震、古地貌和微构造相结合的精细解释技术来搞清了奥陶系风化壳的沟槽展布和上古地层的成组砂岩厚度变化
川东石炭系高陡背斜构造气藏,应用地质模式与地震成像结合,解决了高陡构造的圈闭评价问题,使五百梯开发井钻井成功率达到85%以上

中原文23气田,在开发实施阶段,以三维地震人机联作为主,综合运用36口钻井和18口地层倾角测井资料,准确地确定了地层边界和内部断层,查明了构造形态,划分了断块区,核实了储量,为气田开发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2.气藏描述与数值模拟技术的发展,推动了气田开发水平的提高在开发地震、测井、试井、岩心描述及分析技术等取得气藏第一性资料的基础技术方面,进行了完善和配套
大港、吐哈、华北、塔西南、塔里木和中原文23等凝析气田,应用气藏描述、数值模拟等技术编制方案,指导开发全过程,支持和促进了气田开发水平的提高

四川大天池、大池干井气田在勘探开发初期,进行了气藏描述和数值模拟,形成了一套系统工程的计算方法,在三维空间上对气藏形态、储集体展布、储层参数、沉积有利相带的变化及储量分布等进行了综合描述,搞清了气藏地质特征,为开发设计提供了较为准确的参数分布和编制依据
3.现代试井与储层综合研究技术在气田前期预测及产能评价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通过几十年的发展,试井技术已逐步成为气藏动态分析的核心,成为确定物性参数、核实气藏动态储量和评价气井产能的重要手段
近几年来,在试井资料录取和试井解释方法上都有较大提高,资料录取上采用高精度电子压力计,基本满足了试井方法的要求;试井解释方法以图版法为核心,广泛应用电子计算机,形成了一整套现代试井分析方法

如长庆气田,首先利用修正等时试井,采用延时生产短期试采方法,核实了产量,计算了绝对无阻流量;其次,通过压力恢复试井,对储层参数及平面变化进行了分析,结合气藏数值模拟,对气藏稳产条件进行了预测;通过干扰试井,帮助了解气藏内部连通情况,为井网部署提供了依据
4.凝析气田循环注气开发的实施填补了我国空白凝析气田是介于干气气藏和油藏之间的一种特殊气藏,从中同时产出干气和凝析油
由于存在反凝析现象,易发生地层凝析油的损失

为提高凝析油采收率,采用循环注气的开发方式,开采技术也比较复杂,如油气相态分析技术、多组分数值模拟技术、采气注气及地面集输技术和气藏动态监测技术等,经过几年的研究和实践,我国已初步掌握了气田循环注气技术,已在大港大张坨和塔西南柯克亚顺利地实施了循环注气的开发方案,实现了零的突破,并取得了比较显著的效益
在凝析气田开发的研究方面还取得了一系列可喜成绩
塔里木和石油勘探开发科学研究院编制了第一个高温高压、深层富含凝析油的牙哈凝析气田开发方案

吐哈和西南石油学院开展了凝析气田开发的系列研究
凝析气田的开发正在走上科学、合理开发的道路
在油气相态理论实验研究等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西南石油学院、石油大学、石油勘探开发科学研究院、大港、吐哈、塔里木、华北和中原等许多单位都作了有益的研究

西南石油学院对相态研究已从不考虑多孔介质转向考虑多孔介质的影响,从静态研究转向动态,从两相转到多相研究等,这样将岩石多孔介质的界面性质(吸附、毛管凝聚和润湿性等)与流体相态性质结合起来进行研究
在凝析气井试井方法的研究方面也取得了重要进展
油气取样工作得到了各有关油田的充分重视,均引进配备了精良的实验分析装备

凝析气井开采工艺也日趋完善
在吸收国外先进技术的基础上,独创与引进相结合,提高了油气加工的水平
5.低渗透气田采取经济有效的配套技术,改善和提高了开发效果加砂压裂和酸化压裂技术的整体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现已发展到针对储层特点,以气藏工程为基础,通过对开发层位的整体措施改造,把增加可采储量、提高采收率和储量动用程度作为评价增产措施效果的衡量标准

适应不同储层条件的配套工艺技术日趋成熟,包括:机理性试验研究、工作液评价、压裂地质及施工效果评价、工艺设计与参数优选、压裂监测、完井及压裂手段等都有较大进步
四川自50年代以来,先后在近200个构造约3000 口气井进行了酸化压裂作业,增加的产能占当年新增产的1/3~1/4,又发展了稠化酸、前置液、泡沫酸等酸化压裂技术和多级注入闭合酸化压裂技术,使酸蚀缝长由10~20m增到40-50m
6.老气田通过调整挖潜技术和滚动勘探开发,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一是对已开发气田进行老井复查,提出挖潜措施;二是加大滚动勘探开发力度,努力寻找新储量

针对水驱气藏开发后期低压、小产、大量剩余气储量被水封隔、采收率低的特点,逐步形成完善的“排水采气”技术,减少裂缝含水饱和度,改善气相渗透率,排除井底和井附近储层的积水,增加采气量
工艺方面发展了机械抽油、泡沫、电动潜油泵、气举和小油管排水等技术系列,提高了气井排水量,使处于低压小产的气藏获得了较大的增产效果
四川气区经过排水采气,累计增加气量54.8×108m3,仅川西南威远震旦系气藏预计增加可采储量56×105m3
受排水采气的启发,又发展了一套排水找气技术,依靠地层天然能量,排出封隔天然气的水体,使产水井变成工业气井,从而找到了隐蔽性裂缝性气藏
仅在“九五”前3年,四川川南矿区通过“排水找气”,新获地质储量28.8×108m3,经济效益显著
就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范围,含硫气田占已动用气层气储量的43%
在发展脱水、脱硫化氢、抗硫钢材等防腐技术的基础上,又发展了气液两相缓蚀剂、涂层油套管、玻璃钢油管、硫化氢腐蚀专用涂料、防腐侧钻修井和H2渗透检测等技术
四川磨溪气田雷一1气藏应用两相缓蚀剂、涂层油套管和玻璃钢油管等防腐技术后,有效地防止了井下腐蚀
7.气田内部集输建设,形成了从设计到施工的配套技术开发建设有一半的投资是在地面
随着不同类型气田投入开发,地面集输技术也在不断完善和发展,在天然气计量设备改造、小型撬装分离装置、高压与低压气分输、利用大罐收气与套管气收集等方面发展了一批实用技术,提高了地面集输的整体水平
近年来,在常压集气工艺基础上又发展了高压集气工艺,减少了单井节流、加热、分离、计量和值班等配套设施,实现了低成本集输
8.采气工艺技术水平的提高,为气田稳产、高产发挥了重要作用 已形成了10项采气工艺技术,它们是:1) 以保护气井产能为目标的气层保护及完井技术:2) 以提高产能为目标的高效射孔技术;3) 低渗、致密气藏压裂、酸化技术;4) 水驱气藏见水生产井排水采气工艺技术;5) 气井试井及动态监测技术;6) 采气作业安全控制技术;7) 开采后期低压气井集输工艺技术;8)气井井下作业、修井技术;9) 气井防腐、防水合物技术;10) 双管采气技术
以上内容由大学时代综合整理自互联网,实际情况请以官方资料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