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腔念珠菌病临床表现口腔念珠菌病按其主要病变部位可分为:念珠菌口炎、念珠菌唇炎、念珠菌口角炎、慢性黏膜皮肤念珠菌病
和白念珠菌感染有关的口腔疾病还有:扁平苔藓、毛舌和正中菱形舌炎
1.念珠菌性口炎(1)急性假膜型(雪口病) 新生儿鹅口疮多在生后2~8日内发生,好发部位为颊、舌、软腭及唇,损害区黏膜充血,有散在的色白如雪的柔软小斑点,如帽针头大小,不久即相互融合为白色或蓝白色丝绒状斑片,并可继续扩大蔓延,严重者波及扁桃体、咽部、牙龈
早期黏膜充血较明显,故呈鲜红色与雪白的对比
而陈旧的病损黏膜充血减退,白色斑片带淡黄色
斑片附着不十分紧密,稍用力可擦掉,暴露红的黏膜糜烂面及轻度出血
患儿烦躁不安、啼哭、哺乳困难,有时有轻度发热,全身反应一般较轻;但少数病例,可能蔓延到食管和支气管,引起念珠菌性食管炎或肺念珠菌病
少数病人还可并发幼儿泛发性皮肤念珠菌病、慢性黏膜皮肤念珠菌病
(2)急性红斑型 成人急性念珠菌性口炎可有假膜,并伴有口角炎,但有时主要表现为黏膜充血糜烂及舌背乳头呈团块萎缩,周围舌苔增厚
患者常首先有味觉异常或味觉丧失,口腔干燥,黏膜灼痛
(3)慢性肥厚型 本型的颊黏膜病损,常对称地位于口角内侧三角区,呈结节状或颗粒状增生,或为固着紧密的白色角质斑块,类似一般黏膜白斑
腭部病损可由托牙性口炎发展而来,黏膜呈乳头状增生;舌背病损,可表现为丝状乳头增殖,色灰黑,称为毛舌,因此毛舌也属于本型
(4)慢性萎缩型 本型又称托牙性口炎,损害部位常在上颌义齿腭侧面接触之腭、龈黏膜,多见于女性患者
黏膜呈亮红色水肿,或黄白色的条索状或斑点状假膜
有绝大多数患者的斑块或假膜中,可查见白色念珠菌
有念珠菌唇炎或口角炎的患者中80%有托牙性口炎
托牙性口炎还常与上腭的乳突增生同时发生,在考虑手术切除前,应先进行抗真菌治疗,可以明显地减轻增生的程度,缩小需要手术的范围
2.念珠菌性唇炎Gansen将本病分为两型,糜烂型者在下唇红唇中份长期存在鲜红色的糜烂面,周围有过角化现象,表面脱屑,因此极易与盘状红斑狼疮病损混淆,亦类似光照性唇炎
颗粒型者表现为下唇肿胀,唇红皮肤交界处常有散在突出的小颗粒,极类似腺性唇炎
3.念珠菌口角炎本病的特征是常为双侧罹患,口角区的皮肤与黏膜发生皲裂,邻近的皮肤与黏膜充血,皲裂处常有糜烂和渗出物,或结有薄痂,张口时疼痛或溢血
同时可并发舌炎、唇炎、阴囊炎或外阴炎
4.慢性黏膜皮肤念珠菌病这是一组特殊类型的白色念珠菌感染性疾病,病变范围涉及口腔黏膜、皮肤及甲床
有人认为其有高于4%的恶变率,应警惕,争取早期活检,明确诊断
多从幼年时发病,病程数年至数十年,常伴有内分泌或免疫功能异常、细胞免疫功能低下
(1)多发性内分泌病型 常在青春期前后发病,初期多表现为甲状旁腺功能低下或肾上腺皮质功能低下及慢性角膜-结膜炎,但念珠菌口炎可能是本病最早的表现
(2)T淋巴细胞缺陷病型 本病可见于高γ-球蛋白血症和恶性淋巴网状肿瘤患者
(3)家庭性慢性黏膜皮肤念珠菌 本型可见于儿童,也可初发于35岁以后的成人(迟发型),都与铁吸收、代谢异常有关,可能是由于缺铁时使白色念珠菌抑制因子减少,造成致病菌的繁殖和侵袭
各类慢性黏膜皮肤念珠菌病,首先表现的症状,往往都是长期不愈或反复发作的鹅口疮和口角炎;继而在头面部和四肢发生红斑状脱屑皮疹、甲板增厚,也可发生秃发及前额部、鼻部的皮角样损害
以上内容由大学时代综合整理自互联网,实际情况请以官方资料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