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萨克·牛顿光学成就牛顿曾致力于颜色的现象和光的本性的研究
1666年,他用三棱镜研究日光,得出结论:白光是由不同颜色(即不同波长)的光混合而成的,不同波长的光有不同的折射率
在可见光中,红光波长最长,折射率最小;紫光波长最短,折射率最大

牛顿的这一重要发现成为光谱分析的基础,揭示了光色的秘密
牛顿还曾把一个磨得很精、曲率半径较大的凸透镜的凸面,压在一个十分光洁的平面玻璃上,在白光照射下可看到,中心的接触点是一个暗点,周围则是明暗相间的同心圆圈
后人把这一现象称为“牛顿环”

他创立了光的“微粒说”,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光的运动性质,但牛顿对光的“波动说”并不持反对态度
1704年,牛顿著成《光学》,系统阐述他在光学方面的研究成果,其中他详述了光的粒子理论
他认为光是由非常微小的微粒组成的,而普通物质是由较粗微粒组成,并推测如果通过某种炼金术的转化“难道物质和光不能互相转变吗?物质不可能由进入其结构中的光粒子得到主要的动力(Activity)吗?牛顿还使用玻璃球制造了原始形式的摩擦静电发电机
提出光的微粒说从1670年到1672年,牛顿负责讲授光学
在此期间,他研究了光的折射,表明棱镜可以将白光发散为彩色光谱,而透镜和第二个棱镜可以将彩色光谱重组为白光
他还通过分离出单色的光束,并将其照射到不同的物体上的实验,发现了色光不会改变自身的性质
牛顿还注意到,无论是反射、散射或发射,色光都会保持同样的颜色
因此,我们观察到的颜色是物体与特定有色光相合的结果,而不是物体产生颜色的结果
从这项工作中,他得出了如下结论:任何折光式望远镜都会受到光散射成不同颜色的影响,并因此发明了反射式望远镜(现称作牛顿望远镜)来回避这个问题
他自己打磨镜片,使用牛顿环来检验镜片的光学品质,制造出了优于折光式望远镜的仪器,而这都主要归功于其大直径的镜片
1671年,他在皇家学会上展示了自己的反射式望远镜
皇家学会的兴趣鼓励了牛顿发表他关于色彩的笔记,这在后来扩大为《光学》(Opticks)一书
但当罗伯特·胡克批评了牛顿的某些观点后,牛顿对其很不满并退出了辩论会
两人自此以后成为了敌人,这一直持续到胡克去世
牛顿认为光是由粒子或微粒组成的,并会因加速通过光密介质而折射,但他也不得不将它们与波联系起来,以解释光的衍射现象
而其后世的物理学家们则更加偏爱以纯粹的光波来解释衍射现象
现代的量子力学、光子以及波粒二象性的思想与牛顿对光的理解只有很小的相同点
在1675年的著作《解释光属性的解说》(Hypothesis Explaining the Properties of Light)中,牛顿假定了以太的存在,认为粒子间力的传递是透过以太进行的
不过牛顿在与神智学家亨利·莫尔(Henry More)接触后重新燃起了对炼金术的兴趣,并改用源于汉密斯神智学(Hermeticism)中粒子相吸互斥思想的神秘力量来解释,替换了先前假设以太存在的看法
拥有许多牛顿炼金术著作的经济学大师约翰·梅纳德·凯恩斯曾说:“牛顿不是理性时代的第一人,他是最后的一位炼金术士
”但牛顿对炼金术的兴趣却与他对科学的贡献息息相关,而且在那个时代炼金术与科学也还没有明确的区别
如果他没有依靠神秘学思想来解释穿过真空的超距作用,他可能也不会发展出他的引力理论
以上内容由大学时代综合整理自互联网,实际情况请以官方资料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