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重力发射动态射前准备测试中的实践十号卫星2016年2月24日凌晨,中国首颗微重力科学实验卫星——“实践十号”运抵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为4月的发射任务进行最后的备战
实践十号卫星是开展微重力科学和空间生命科学研究的科学实验卫星,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五院总体部抓总研制
按照计划,“实践十号”将在轨道上利用太空中微重力等特殊环境,在短短15天的太空飞行中,完成涉及微重力流体物理、微重力燃烧、空间材料科学、空间辐射效应、重力生物效应、空间生物技术等六大领域的19项实验
之后,卫星再把实验样品带回地球,为微重力环境及复杂辐射环境中物质运动规律的研究提供依据
“实践十号”就是太空中临时搭建的一个实验室
要把这样一个精密的实验室长途运输送往发射场,整个过程都需要控制温度和湿度,并保证平稳和安全
工作人员一丝不苟地进行装箱前的准备,确保每一个环节都万无一失
据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五院实践十号卫星副总设计师李春华介绍,实践十号卫星研制成功,将为中国开发出一个专门用于微重力科学和生命科学的实验平台,使国家的空间微重力研究有了新的技术手段
全世界的科学家们都在尝试通过各种方式营造微重力环境开展研究,比如“抛物线飞机”、“探空火箭”等实验平台可以提供几分钟甚至更短的微重力环境,但想要进行更长时间的研究,就必须运用实践十号这样的科学实验卫星
和普通卫星不同,“实践十号”还是一颗返回式卫星,它独有的返回舱将在完成实验任务后回到地面,将太空中的实验成果带回地面
中国的卫星返回技术相对成熟,成功发射并回收的卫星已经达到24颗
但因为要进行独特的微重力实验,作为中国将要发射的第25颗返回式卫星,“实践十号”相比以往的返回式卫星,进行了大量的适应性创新设计
李春华说:“这颗卫星的形状跟其他卫星相比是非常独特的,主要是在发射过程中不需要整流罩,卫星的星体就承担了整流罩的作用
由于飞行时间短,卫星主要采用的是化学电池,而没有采用常见的太阳能帆板供电方式,所以卫星形状就类似于‘弹头’
”卫星的研制过程中,要解决多实验载荷在太空协同工作且互不影响的问题
特别是生命科学项目对整个实验过程中的温度要求非常高,因此科研人员对卫星的发射阶段、在轨运行阶段和返回阶段的温度都进行了严格控制
成功发射2016年4月6日1时38分,中国首颗微重力科学实验卫星——实践十号返回式科学实验卫星,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由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发射升空,进入预定轨道
据了解,该卫星将展开6大领域、19项实验,这也是中国迄今为止单次空间微重力和生命科学实验项目及种类最多的空间任务
成功返回顺利完成12天太空飞行后,我国首颗微重力科学实验卫星——实践十号返回式卫星回收舱,2016年4月18日16时30分准确降落在内蒙古四子王旗预定着陆区域
这不仅标志着我国返回式卫星迎来第二个春天,实践十号也成为我国首颗在四子王旗采用弹道式回收的返回式卫星
以上内容由大学时代综合整理自互联网,实际情况请以官方资料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