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制解调器历史发展

调制解调器历史发展Modem起初是为1950年代的半自动地面防空警备系统(SAGE)研制,用来连接不同基地的终端,雷达站和指令控制中心到美国和加拿大的SAGE指挥中心

SAGE运行在专用线路上,但是当时两端使用的设备跟Modem根本不是一回事

IBM是SAGE系统中计算机和Modem的供货商

几年后美国航空(American Airlines)的首席执行官(CEO)与IBM一位区域经理的一次会晤促成了"mini-SAGE"这种航空自动订票系统

在这系统中,一个位于票务中心的终端连接在中心电脑上,用来管理机票有效性和时间

这个系统,叫做Sabre,是SABRE系统的早期原型

1960年代早期,商业计算机的应用逐渐普及,以及上述技术成果,1958年 AT&T 发布了第一个商业化modem, Bell 103

使用两个音调表示1和0的移频键控技术,103已经能够实现300 bit/s的传输速度

很短时间后继版本Bell 212就研制出来,转移到更稳定的移项键控技术把数据速率提高到1200 bit/s

类似Bell 201的系统用双向信号集在4对专用线路上实现了2400 bit/s

贺氏智能Modem是一个重大的进步,1981年贺氏通讯研制成功

智能Modem是一个简单的300bpsModem,使用的是Bell103信令标准,内置了一个小型控制器,可以让计算机发送命令来控制电话线,例如摘机,拨号,重拨,挂机等功能

在智能Modem之前,几乎所有的Modem都需要两个步骤来产生一个连接:第一步,人工在电话机上拨叫对方的号码,然后将听筒放在Modem附带的acoustic coupler里,一个用两个橡胶杯组成的用来在声音信号和电信号之间转换的设备

使用智能Modem就不再需要acoustic coupler,而是直接将modem连接在标准电话线或插座上

然后电脑就能自动完成接通电话并拨叫号码的功能

这个改变极大的简化了bulletin board systems (BBS)的安装和使用

到1980年代Modem的速率一直没有多大变化

美国一般使用一种与贝尔212类似的2400 bit/s的系统,而欧洲的系统稍有差别

到1980年代晚期大多数Modem都能支持当时所有的标准,2400bit/s逐渐普及

大量特定用途的标准也被加了进来,通常都是使用高速信道接受低速信道发送,典型的例子就是法国的Minitel 系统,用户终端大部分时间都在接受信息

Minitel终端的Modem用1200bit/s接受数据75 bit/s发送命令反馈给服务器

1996年出现了56kb/s的Modem

 1998年2月6日,ITU国际V.90标准草案出台,结束了持续了一年有余的两种56 kbit/s技术标准之争,带来56kbid/s modem市场的迅速发展

 2022年,调制解调器,高通发布首款集成5G、AI处理器的调制解调器骁龙X70

 

以上内容由大学时代综合整理自互联网,实际情况请以官方资料为准。

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