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驱第一代

光驱第一代标准型之所以管第一代光驱叫做标准型,是因为第一代光驱制定了很多光驱的标准,并且沿用至今,比如一张光盘的容量为640Mb(笔者这里称的光盘制传统的CD-ROM),光驱的数据传输率为150KB/S,这一标准也奠定了几倍速光驱这一光驱独特的叫法,比如40倍速光驱的传输速度为150KB/S*40=6000KB/S

笔者手头正好有那时的一些历史资料,让我们再重温一下

1991年,由有全球1500家软体厂商加入的Software-Publishers-Association中的Multimedia PC Working Group公布第一代MPC(Multimedia-Personal-Computer)规格,带动了光盘出版品的流行

一张光盘的容量是640MB,光驱的数据传输率为150KB/S(被国际电子工业联合会定为单倍速光驱),平均搜寻时间为1秒

随着市场的不断需求,硬件技术的不断增进

1993年,第二代MPC规格问世,光驱的速度已变成了双倍速,传输率达到了300KB/S,平均搜寻时间为400ms

400ms的平均寻道时间,300KB/S的传输率,640MB的容量,我们可能觉得第一代光驱速度太慢,容量太小

但要知道第一代光驱出现的时候还是大家用软盘作为主要移动拷贝媒介,经常用10多张盘拷贝一个软件或游戏,然后用2、30分钟将它装入机器内,如果其中一张盘有质量问题或拷错了,整个工夫就白费了

那时候硬盘也只有200MB上下,400MB的硬盘要1700、1800才能买到

笔者还清晰的记得在第一次在朋友家看到他新买的光驱时,当时的感觉就是无限的游戏和软件,并且装起来快捷又方便

当然,不久笔者也拥有了自己的第一块光驱,新加坡的唯用,倍速,1000多块

第一代光驱的特点是光驱刚刚出现,制定了光驱的很多技术标准,作为软驱与硬盘交换数据的替代品,增大了容量,提高了速度,极大的提高了效率

那时候国内品牌非常少,比较有代表的品牌象SONY、Philips及新加坡的一些品牌

以上内容由大学时代综合整理自互联网,实际情况请以官方资料为准。

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