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件开发方法可维护性大大改善在OMT之前的软件开发方法都是基于功能分解的
尽管软件工程学在可维护方面作出了极大的努力,使软件的可维护性有较大的改进
但从本质上讲,基于功能分解的软件是不易维护的
因为功能一旦有变化都会使开发的软件系统产生较大的变化,甚至推倒重来
更严重的是,在这种软件系统中,修改是困难的
由于种种原因,即使是微小的修改也可能引入新的错误
所以传统开发方法很可能会引起软件成本增长失控、软件质量得不到保证等一系列严重问题
正是OMT才使软件的可维护性有了质的改善
OMT的基础是目标系统的对象模型,而不是功能的分解
功能是对象的使用,它依赖于应用的细节,并在开发过程中不断变化
由于对象是客观存在的,因此当需求变化时对象的性质要比对象的使用更为稳定,从而使建立在对象结构上的软件系统也更为稳定
更重要的是OMT彻底解决了软件的可维护性
在OO语言中,子类不仅可以继承父类的属性和行为,而且也可以重载父类的某个行为(虚函数)
利用这一特点,我们可以方便地进行功能修改:引入某类的一个子类,对要修改的一些行为(即虚函数或虚方法)进行重载,也就是对它们重新定义
由于不再在原来的程序模块中引入修改,所以彻底解决了软件的可修改性,从而也彻底解决了软件的可维护性
OO技术还提高了软件的可靠性和健壮性
以上内容由大学时代综合整理自互联网,实际情况请以官方资料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