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儿墙古代文化

女儿墙古代文化古有花木兰“替父从军”的故事,满清时也有一则扈巧云“替父修墙”的传说

这“墙”,就是沈阳城德胜门的“女儿墙”

想当年,清太祖努尔哈赤从辽阳迁都沈阳后,立即下令扩建新城

改建新都时,是采用“周易八卦”之说进行的

城门由原来的四个增加到八个,而且要在每座城门上都建一座城楼,城周垛口修六百五十一个

后来,努尔哈赤没有等到竣工之日便魂归西天了,这座城池便由其子皇太极继续修建完工

《辞源》里是这么说的,城墙上面呈凹凸形的小墙;《释名释宫室》:“城上垣,曰睥睨,……亦曰女墙,言其卑小比之于城

”意思就是因为古代的女子,是卑小的,没有地位的,所以就用来形容城墙上面呈凹凸形的小墙,这就是女儿墙这个名字的由来

宋《营造法式》上讲“言其卑小,比之于城若女子之于丈夫,”就是城墙边上部升起的部分

《三国演义》第五十一回写道:“只见女墙边虚所搠旌旗,无人守护

”这里的“女墙”一词,就是指城墙顶部筑于外侧的连续凹凸的齿形矮墙,以在反击敌人来犯时,掩护守城士兵之用

有的垛口上部有瞭望孔,用来瞭望来犯之敌,下部有通风孔

后来,女儿墙又叫“睥睨”,指城墙顶上的小墙,建于城墙顶的内侧,一般比垛口低,起拦护作用,是在城墙壁上再设的另一道墙,是“城墙壁的女儿也”

《古今论》记载:“女墙者,城上小墙也一名睥睨,言于城上窥人也

”由此可见,女儿墙不仅与窥人有关,而且还另有一个直露的名字,只是“睥睨”一词太过于瘪口,不如“女墙”含蓄,所以后来“女儿墙”叫法流行较广

李贺在《石城晓》一诗中写道:“月落大堤上,女垣栖乌起

”杜甫《题省中院壁》诗中写道:“掖垣埤竹梧十寻

”中的“埤”指的就是其第二个意思,即泛指矮墙之义

刘禹锡在《石头城》一首诗中写到:“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

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

”李渔在《闲情偶记·居室部》中写到:“予以私意释之,此名以内之及肩小墙,……,岂妇人女子之事哉?”按照李渔的书中记载的,“女墙”则应是用来防止户内妇人、少女与外界接触的小墙

原来,古时候的女子大多久锁深闺,不能出三门四户

但是小墙高不过肩,又可以窥视墙外之春光美景,况且墙是死的,可人却是活的,所以这女儿墙又成就了许多才子佳人的故事

后来女儿墙这种建筑形式既成全了古代女子窥视心理的需要,又可以避免被人耻笑的尴尬

女子往往会在一瞥之间,便能一见钟情,发现自己的意中人

古往今来,有着数不胜数的关于女儿墙内外的神秘窥望和富有诗意的描述

如:“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内佳人笑”、“声渐不闻语渐俏,多情反被无情恼”、“隔墙花影动,疑是玉人来"(注:由外向内)、”满园春色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注:由内向外)

以上内容由大学时代综合整理自互联网,实际情况请以官方资料为准。

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