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贝尔基金会理财历程笔者曾采访诺贝尔基金会总经理迈克·索尔迈,对基金会的机构及其运作有了一定的了解
诺贝尔基金会的一项重要任务是如何让钱生钱,这样才能保证诺贝尔奖的金额
管钱是很累的,如何让钱生钱而又不致造成损失,这让基金会很伤脑筋
根据1901年瑞典国王批准通过的评奖规则,这笔基金应投资在“安全的证券”上,这也正是诺贝尔本人的初衷
对“安全的证券”,当时人们将其理解为“国债与贷款”,也就是以固定的财产作抵押,中央或地方政府作担保,能支付固定利息的国债或贷款
那时有许多国债都以黄金来支付利息
股票市场则碰都不能碰,因为它风险太大,弄得不好会“血本无归”
基金会在前50年遇到了许多挫折
税务问题是其中之一
基金会成立的时候,人们还没想过税收问题,尽管诺贝尔遗嘱监护人一直要求对该基金会的投资活动进行税收豁免,但没人理会
1914年以前,基金会交纳的税率为10%,还勉强能维持
到了1915年,瑞典政府通过了一项“临时国防税”,使基金会的交税率成倍提高
1922年,当年的累征税负超,已大于1923年的诺贝尔奖金了
所以,1923年的奖金创下了历史最低值
从此以后,关于是否该给基金会免税,一直是瑞典议会的议题
这场旷日持久的讨论持续了几十年
直到1946年才有了结果:议会同意基金会享受免税待遇
瑞典议会的这一决定,也感染了美国人,美国规定从1953年起,诺贝尔基金会在美国的投资活动享受免税待遇
基金会的投资开始从保守转向积极
1953年,政府允许基金会可独立进行投资,可将钱投在股市和不动产方面
这是基金会投资规则的一个里程碑式的改变
20世纪60、70年代,如以瑞典克朗计,诺贝尔奖金数额的确增加了许多,但因瑞典克朗数次贬值,奖金的实际价值并未增多,诺贝尔基金的数额也是如此
到了80年代,股市增长迅速,基金会的资产不断增值,不动产也在不断升值
但在1985年,瑞典又提高了不动产税,使得基金会的收益大打折扣
两年后,基金会作出一项重要决定:将基金会拥有的所有不动产转到一家新成立的上市公司名下,这家公司有个有趣的名字叫“招募人”
后来,基金会将持有的“招募人”公司股票全部出售,这正好赶在1990年初瑞典金融危机爆发之前,于是大大发了一笔
2000年1月1日,基金会的投资规则有了新的改进,允许将资产投资所得用于颁奖,而不像过去那样,用来发奖金的钱只能来自于直接收入,即利息和红利
它也意味着基金会可将更高比例的资产用来投资股票,以获得更高的回报和更高的奖金数额
按照诺贝尔当初的意愿,较为理想的诺贝尔奖金额,应能保证一位教授20年不拿薪水仍能继续他的研究
1901年的诺贝尔奖金数额为15万瑞典克朗,即相当于一位教授20年的工资
此后,奖金数额不断缩水,到了20世纪30年代,诺贝尔奖金已只相当于1901年的三分之一
以后,诺贝尔基金数额虽逐年扩大,但因瑞典克朗的数次贬值,一直到不了1901年的水平
直至1991年才首次超过1901年时的实际价值(按1901年价值计,约为3100万克朗)
那年以后,诺贝尔奖金一直在100万美元左右
诺贝尔基金已增长到40亿瑞典克朗
由于诺贝尔基金会理财有方,世界上许多国家也纷纷效仿
设于1985年的日本两项大奖“日本奖”和“京都奖”,以奖金数额论,与诺贝尔奖属一个档次
他们就是根据诺奖的模式设立和操作的
为此,他们还为诺贝尔基金会捐了巨额的资金
1985年4月20日,日本科学技术基金在举行首届颁奖仪式后,为瑞典诺贝尔基金会设立一项特别奖,奖金为4500万日元,以“认可诺贝尔基金会自1901年以来在促进科学与国际理解上所起的作用”
1985年11月10日,京都的INAM0RI基金会将首届“京都奖”颁给了诺贝尔基金会,以“按照诺贝尔奖的精神推动科学、技术和艺术发展”
另外,瑞士的巴尔赞(BALZAN)基金会,也将其设立的首届大奖,约100万瑞士克朗奖给诺贝尔基金会,恭贺诺奖成功运作60年
2020年9月24日,诺贝尔基金会发布公告,当年每项诺贝尔奖的奖金都增加100万瑞典克朗,达到1000万瑞典克朗
以上内容由大学时代综合整理自互联网,实际情况请以官方资料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