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课程观课程是一个历史的范畴,直接受制于教育目的,所以,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课程观
“课程即教学的科目”或“课程是教学内容和进展的总和”等是受到人们普遍认同的观点
需要明确指出的是,这里的“教学科目”或“教学内容”主要是指教师在课堂中向学生传授分门别类的知识
这种课程观最大的弊端是:教师向学生展示的知识世界具有严格的确定性和简约性,这与以不确定性和复杂性为特征的学生真实的生活世界毫不匹配,于是教育、课程便远离了学生的实际生活
在实践中,与知识、技能的传授无直接关系的校内外活动,往往被看做是额外的负担而遭到排斥
这种知识本位的课程显然不再符合时代的需要
基础教育课程应该全力追求的价值是促进学生和社会的发展
为此,要积极利用并开发各种课程资源,除了知识、技能之外,人类创造的所有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以及自然存在物都可以是构成课程的素材
然而,我们必须看到,所有这些素材的教育意义都是潜在的,只有通过学生个人的经验才能够被激活而得以彰显
为此,必须拆除阻隔学校与社会、课程与生活之间融会贯通的藩篱
惟有如此,学生才会感到,学习不是生活的额外负担,而是生活的需要;而且,原先在被迫接受的“学习”活动中处于边缘位置(有时甚至作为教育的消极因素而遭到排斥)的情感、体验也将获得与理智同等的地位
以上内容由大学时代综合整理自互联网,实际情况请以官方资料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