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学生观学生是教育工作的最主要的对象,究竟应该如何看待学生,这是教育工作者面对的一个最重要的问题
学生观的核心内涵是,学生究竟是人还是物
至少在口头上,几乎任何人都认为学生是人,然而,在我们实际的教育工作中,却普遍存在着把学生当做任人摆布的物的现象
这涉及一个如何看待人的问题
这次课程改革对于学生的看法坚持了以下三个要点
第一,作为生活在一定社会条件下的人,人与人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使学生具有“被决定”的一面
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的阐述,清楚地说明了这一点
因此,新课程必须具有必要的统一性、规范性,这一点在课程标准中得到了体现
第二,作为具有主动性生命形式的人,学生与无生命的物和有生命的植物、动物有着本质的区别
正是这种主动性,使人能够不断地“更新”,不断地超越自我
因此,在课程实施的每一个环节,都必须充分考虑如何保护并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
第三,学生具有“未完成性”
从积极的意义上理解,这种未完成性是指:在我们的学生身上,具有丰富的潜能,存在着广阔的发展空间,蕴藏着对于复兴中华民族大业至关重要的人力资源
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充分发展是这次课程改革的一项重要使命
以上内容由大学时代综合整理自互联网,实际情况请以官方资料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