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工程学工程化阶段

金融工程学工程化阶段20世纪80年代初至今20世纪80年代在金融理论上也是多产的

工作主要集中于扩展早期理论、检验新的金融工具和新金融市场的运作,对风险管理工具和技术进行非常细致而必要的观察分析等方面

实际上,进入80年代,在努力寻求一个性状良好的均衡定价模型进展甚微时,一部分学者不再象当初马柯维茨那样对投资者效用函数之类作规范性研究, 而是通过实证分析方法考察信息与股价变动的关系

具有代表性的有恩格尔(Engle,1982) 提出的P阶条件异方差自回归(ARCH(p))模型

在此之后,新一代金融经济学家突破传统的方法论和思维方式

如摒弃风险与收益呈线性关系的假定, 采用非线性的动态定价模型,如EGARCH(Exponential GARCH)、A GARCH(Asymmetric GARCH)等,甚至尝试放弃风险与收益存在正相关关系的基本假设条件, 提出了具有黑盒子性质的定价核(price kernel) 概念

实现现代金融理论从分析性科学向工程化科学过渡的主要贡献者则是达莱尔·达菲(Darrell Duffie) 等人, 他们在不完全市场一般均衡理论方面的经济学研究为金融创新和金融工程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

他们从理论上证明了金融创新和金融工程的合理性和对提高社会资本资源配置效率的重大意义

以金融工程作为技术支持的多种创新活动不仅转移价值,而且通过增加金融市场的完全性和提高市场效率而实际地创造价值

20世纪80年代末期,一些学者意识到金融作为一门科学正在经历第二次根本性的变革,即由分析性科学向工程化科学转变

如海恩·利兰德(Hayne Leland) 和马克·鲁宾斯坦(Mark Rubinstein) 开始谈论“金融工程新科学”

1988年约翰·芬尼迪给出金融工程的正式定义

但金融工程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直到20世纪90年代才得以确立并获得迅猛发展

宋逢明(1998) 认为其确立的重要标志是1991年“国际金融工程师学会”的成立

该学会的宗旨是“界定和培育金融工程这一新兴专业”

高度重视各国政府、金融学术界及实务界越来越高度重视金融工程的研究和发展趋势1990年以来,国际金融界发生的一系列重大事件:墨西哥金融危机、英国巴林银行的倒闭、法国里昂信贷银行巨额亏损、日本东京三菱银行的合并、泰国货币贬值(1997) 导致的东南亚金融危机(1998) 、日元持续大幅度贬值

1998年底, 一系列美国对冲基金的投机失误,使人们对于金融变革中的问题产生了极大的警觉,对金融工程的研究和应用产生了极大的兴趣

事实上,金融工程学科的西方发达国家的发展非常迅猛

美国芝加哥大学、麻省理工学院、斯坦福大学、纽约工业大学都已设立金融工程的学位或专业证书教育

以案例教学著称于世的哈佛商学院的金融与财务学教授们专们编著了金融工程案例集出版

金融工程的学术研究非常迅速地应用化, 如纽约工业大学和华尔街的重要金融机构建立了密切的业务合作联系

1997年7月以来,面对泰国货币贬值的冲击,中国科学院紧急成立了国家级“金融避险对策研究小组”, 就是集中力量把数理分析与经济问题结合起来,从理论上研究对新兴金融工具的风险控制和风险管理

国务院和中国人民银行总行的有关官员也多次指示要加快金融工程学科的设立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对金融数学、金融工程领域内的研究项目支持力度也较大

《金融数学、金融工程与金融管理若干重大问题研究》早在1996年就被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批准为“九五”重大科研课题

1997年,北京大学相继成立了金融数学与金融工程研究中心和金融数学系,中国科技术大学、南开大学、山东大学也推出了诸如统计金融系

同年7月北京大学金融数学系与联合证券公司合作筹建了“北大联证金融数学实验室”,年底,陕西财经学院“金融工程研究中心”成立

相信它们将会对中国的金融改革, 特别是金融数学、金融工程的发展做出有益的尝试和贡献

另外,清华大学、华中理工大学、西安交通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东北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的一些学者纷纷活跃在金融数学、金融工程研究领域,并开始招收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如西安交通大学从1996 年起招收金融最优化方法方向博士研究生

1999 年7月北大金融数学系将有第一批金融数学的本科毕业生

以上内容由大学时代综合整理自互联网,实际情况请以官方资料为准。

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