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刻经本汉灵帝熹平四年(公元175年),议郎蔡邕、张训等上书要求正订六经文字
皇帝批准后,蔡邕、张训等将《周易》、《尚书》、《诗经》、《礼记》、《春秋》、《公羊传》、《论语》七种经典选定正本、订正文字
由于当时正值碑刻盛行之际,七种典籍便被用隶书刻于石碑上,作为经书的标准版本,成为中国第一部官定石刻经本
参与者们对汉代通行的经学流派经书文本进行参验比勘后,择善而从,确定了经书的标准文字;再由多才多艺的蔡邕笔蘸朱砂,用漂亮的八分书———隶书在碑石上写好经文;最后工匠依文镌刻
工程从汉灵帝熹平四年(公元175)起至光和六年(公元183)止,历时九年,共刻石碑46座,全部碑文约20万字
这部石经因刻于熹平年间,又只有隶书一种字体,故称《汉石经》、《熹平石经》或《一字石经》
熹平石经竣工后,立于当时都城洛阳城南太学门外,碑石均为长方形,约高1丈、宽4尺
碑顶以瓦屋覆盖,碑下有座
每碑双面刻文,经文自右向左直下书刻
这项由最高统治者钦定、规模空前的文化工程在当时引起极强的轰动
《后汉书·蔡邕传》载:“及碑始立,其观视及摹写者,车乘日千余辆,填塞街陌”,其盛况可见一斑
汉献帝初平元年(公元190年),董卓烧毁洛阳宫庙,石经开始被损坏
根据《隋书·经籍志》的记载:北齐高澄时将石碑从洛阳迁往邺都,结果在半路上掉到水里,运到邺都的还不到一半
隋朝开皇年间,又从邺运往长安,但由于隋官府不重视,营造司竟用石碑做柱子的基石
到唐贞观年间,魏徵去拯救这些文化瑰宝时,已是十不存一
以后就仅剩些拓片和零星出土的碎石残片
只能在博物馆看到为数不多的珍贵的残石拓片
规模浩大、气势宏伟的熹平石经,是东汉时期尊崇儒学、古文经学发达、碑刻盛行等历史因素的结晶
它作为我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儒家经典石刻本,对校对版本、规范文字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它也拉开了历史上以多部经典文献为内容的大规模刻石的序幕,自此以后,陆续出现了《三体石经》、《唐开成石经》、《蜀石经》等;不仅如此,它精美的字体、严谨的结构也是研究汉代书法史的重要资料
中国最早的石刻连环画——《圣迹图》作者是明代大石刻家章草,他苦心钻研石刻艺术,独出心裁,在120块石头上刻绘出孔子一生的事迹
《圣迹图》叙述故事严谨,刻石刀锋刚健,堪称艺术珍品
以上内容由大学时代综合整理自互联网,实际情况请以官方资料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