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人口述史方法论研究作品思想

传承人口述史方法论研究作品思想该书明确了传承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核心

中国关于传承人的定性和定义研究还不够深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核心是什么,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传承人的关系还没有从学理上阐释清楚

一些学者认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核心是“文化”,一些学者认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核心是“传承”

无论是“文化”还是“传承”,其着眼点无疑都是“物”,即非物质文化遗产这种“技艺”或者“记忆”本身

而冯骥才先生主编的这本《传承人口述史方法论研究》则是贯彻了他一贯以来的人文主义精神和以人为本的学术思想,其着眼点在“人”,而不是“技艺”和“记忆”,凸显了传承人作为文化持有者和实践者的主体地位

正如贺学君所说,“必须相信,只有(特定民族社区的)人才是(特定)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无可替代的能动主体”

通过对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的分析及对近年来中国非遗保护实践的经验总结,作者明确地指出:“传承人不仅是记忆和技艺的载体,更是传统文化的见证者和传播者,是民间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之本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最核心、最关键、最要害的就是保护传承人

为传承人做口述史和口述史研究是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最得力、最有效、最有益的工作之一

”对传承人的理解、了解、观察和研究,是真正理解、了解、观察和研究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最好途径

由此,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传承人的关系得以阐释清楚,传承人就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核心

该书奠定了以“对话”和“交流”为核心的方法论基石

冯骥才先生是口述史实践的先行者

早在1986年,作为文学家的冯骥才就利用口述史的方法,做了100个人“文革”十年的口述实录,出版了《一百个人的十年》一书,引起了文学界、史学界的广泛关注

这也是后来传承人口述史研究的重要思想来源和学术起源

后来,冯先生又先后主持了中国民间文化杰出传承人调查和中国木版年画传承人口述史调查,出版了《中国民间文化杰出传承人丛书》和《中国木版年画传承人口述史丛书》

在这些宝贵的口述史实践的基础上,作者积极借鉴了历史学、人类学、民俗学等不同学科的研究经验,结合当下的非遗保护实践,奠定了以“对话”为核心的方法论基石

首先,研究者在对传承人进行口述史访谈时,是一种平等的对话、交流关系

以往,学者们讨论非遗传承人时往往是高高在上地谈原则、方法,或者就概念、理论本身来分析,他们大多没有亲自到田野中去,与传承人进行平等地互动与交流

从冯先生的实践和总结中可以发现,只有深入田野,与传承人进行平等的交流和对话,才能真正理解他们的生活

其次,传承人与其所在的社区、生活世界之间也是一种对话的关系

再次,传承人与民间文化、历史文化之间也是对话的关系

以“对话”为核心的方法论的确立,“有助于传承人树立自我的主体意识,有助于文化传统的存录,更有助于文化传承机制的良性运转”

该书建构了传承人口述史的理论模型,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操作方法

作者在对国内外口述史研究案例和经验的充分总结、分析的基础上,结合近年来中国非遗保护的实践,建立起了一整套完整的传承人口述史理论模型,为“传承人口述史”这一崭新的学术概念提供了充分的理论支撑,把传承人口述史提升到了学科分支的地位

在《传承人口述史方法论研究》一书中,作者还就传承人口述与记忆的规律和机制进行了总结

遵循了这些规律,了解了这些机制之后,才能把非物质文化遗产更好地传承下去

此外,作者还就口述史的访谈方法、书写技术和手段、资料的留存和档案整理方式等内容做了深入细致的分析,并列举了多个例证,具有极强的可操作性和实用性,为今后的传承人口述史研究,乃至更广泛的口述史研究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方法和依据

 

以上内容由大学时代综合整理自互联网,实际情况请以官方资料为准。

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