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理解研究作品思想休谟问题《人类理解研究》是休谟的哲学代表作
休谟在书中阐述了他的基本哲学思想
提出了哲学史上的“休谟问题”
休谟问题涉及的是“关于事实与实际存在的推理”的问题,特别是关于因果联系的问题
这一问题通常亦称“归纳问题”,它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关于事实、实际情况的推理的可靠性问题,另一是其必要性的问题
休谟不但认为关于事实、现实存在的归纳推理是不可靠的,而且认为在实际上由前项到后项的过渡中,推理并不是必要的、必需的
他认为人们之所以认为某些东西之间存在因果联系,与其说是通过推理得出的结论,不如说是由于习惯
人类的认知能力《人类理解研究》的主要内容是经验主义的认识论,包括观念理论、因果关系和怀疑主义
还包括“神迹、天意和来世”等思想
休谟将自己的哲学称为“人的科学”,指的是与自然科学相对的对人的本性的研究,因此,休谟又称这门科学为“人性科学”
这里所谓的人性具有广泛的含义,它包括了与人的认识、情感、趣味、道德和礼会行为等有关的方面
“人性科学”的提法是与近代启蒙思潮的兴起、人性的崇尚和重视相适应的,同时也是理论哲学即将与自然科学“分手”这一趋势的反映
在《人类理解研究》中,休谟全面分析人类认识活动,指出人类的认识能力是有限的
通过对包括宗教、无神论和绝对的怀疑主义哲学的分析,引出他的“温和怀疑主义”哲学思想,作为一位温和的怀疑主义者,休谟认为,一个合理的推理者在一切考察和断言中应该永久保有某种程度的怀疑、谨慎和谦恭
温和的怀疑主义或学院派的哲学既可以经久又可以有用
哲学的结论也并不是别的,只是系统化的修正过的日常生活的反省,休谟指出,人们可以来找寻的科学和研究的固有题目有两个方面:一是数量科学,一是完全建立在经验基础上的实际和事实的存在
休谟还进一步指出,神学的最好的、最牢固的基础乃是信仰和神圣的启示;道德学和批评学是趣味和情趣的对象,而不是理解的对象
除了包含着数和量方面的推理,以及包含着关于实在事实和存在任何经验的推论的书籍,其余的书籍所包含的没有别的,只有诡辩和幻想,那么人们就可以把它投在烈火里
书中认为,人类的理解能力是很薄弱的,理解范围也是很狭窄的
但是以往哲学认识不到这一问题,常常去讨论人类理解能力以外的事情,结果得不到一致的认识,引起了许多无谓的争论,并由此而形成不同派别
如果哲学家们在人们理解能力和范围之内来讨论问题,就会免除许多烦恼,得到幸福
那么,人类的理解能力和范围到底如何,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作者批判地吸取了以往哲学,特别是贝克莱的哲学
他认为,感性知觉是人们认识的唯一对象,也是唯一的存在
即使人们把注意力集中在自身之外,即使人们追踪人们的想象上至诸天,远至宇宙的极边,人们也不会超出自身一步,也不会得到感性知觉之外的其他存在,而人们的感性知觉,作为人们认识的对象,分为两类,印象和观念
所谓印象,是指人们当前的直接的感觉,它包括了所有初次出现于灵魂中的一切感觉、情感和情绪,它强烈、生动,是一切观念的来源,观念是对印象的摹本,是印象在记忆和想象中的再现,它微弱、晦涩
在他看来,后者不是对前者的质的飞跃,而是对前者的组合、调换,扩大和缩小,因此,一切哲学命题都应诉之于感觉印象加以评判和决定取舍,凡是不能还原为感觉印象的,都应称之为“妄语”而加以抛弃
这样一来,感觉成了知识的唯一的、最终的源泉,它“不能在心和客体之间建立任何直接的关系”,而是隔离意识和外部世界的屏障、墙壁,除它而外,任何东西都不能呈现于人们的心中
这是作者的最基本的观点
由这一观点出发,他批判了贝克莱的哲学,认为贝克莱一方面断言物是“感觉的复合”,感觉之外无物存在,另一方面又肯定感觉是由自我和上帝这样的精神实体产生的
他主张,世界上存在的只有感觉,人们不能超出感觉的范围,感觉之外是否还有其他存在,是不可知的
这就既反对了唯物主义反映论,也反对了唯心主义经验论,在两者之间采取一条中间路线
观念之间的联系书中还谈到了观念之间的联系,把相似关系、接近关系、因果关系说成是观念联系的三条原则,但却完全避开了外界事物与观念之间的联系
书中还把理性对象分成观念的关系和实际的事情两种
认为几何、代数、三角等数学学科提供的是关于前一种关系的知识,它具有“直觉的确定性或解证的确定性”,即通过直观和推理就可证明其确定性,物理学等学科提供的是关于后一种关系的知识,它只具有或然性而没有确定性
作者认为,这种知识是“建立在因果关系上”的,而因果关系是不能被人们直接感知的
作者还用了大量的篇幅论证了关于因果性问题的观点
作者认为,人们平时之所以说两件事物之间有因果关系是因为他们感到作为原因的东西具有某种“力量”产生结果,原因和结果之间有“必然的联系”
作者指出,这种所谓的“力量”和“必然的联系”是经验不到的,所以就不能肯定在经验之外客观地存在着因果关系
关于人们的因果观念从何而来,作者解释道,这是由于“习惯性的联想”
即人们看到相似的实例反复出现多次以后,心灵为习惯所影响,于是在某事件发生之后,“就期待着继它之后的另一事件的发生,并把前一事件称为原因,把后一事件称为结果”
但作者告诫说,客观上虽然不存在因果性和必然性,但“或然性确定是有的”,人们只要根据经验,见到事情过去是那样发生,僦可以凭信念相信它以后大概还会那样发生,并根据发生次数的多少,来判断“或然性”的大小,人们根据这个判断来行事,就可以了
因此,作者明确提出:“习惯是人生的伟大指南”
上帝的存在作者从他的经验论出点不仅否认了物质世界及其因果性和必然性,而且也否认了超经验的精神实体——上帝的存在
作者用了专门一章,批驳经院哲学关于上帝存在的种种证明,批驳了所谓
神迹”的荒唐说法
他认为,所谓的神迹是违反自然的,是对因果关系的破坏
但他并不完全否认上帝的存在,他主张上帝是人们希望的本原、道德的基础、社会的柱石,但在理性上是得不到证明的
怀疑论哲学作者在书中还专门对怀疑论哲学作了分析
他认为怀疑论有过分的怀疑论和温和的怀疑论
古希腊皮浪式的怀疑论就是过分的怀疑论,它无益于社会因而不会有长久的影响,而自己的怀疑论“主张把我们的研究限于最适于人类理解这个狭窄官能的那些题目”,是温和的怀疑论,对社会是有益的,因而能够长久存在
作者在主观上反对皮浪式的怀疑论,主张在认识的时候要考虑到理解能力的限度
以上内容由大学时代综合整理自互联网,实际情况请以官方资料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