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戏台调查研究作品鉴赏

中国古戏台调查研究作品鉴赏一、研究方法上,该书坚持以田野调查为基础,综合运用历史学、考古学、民俗学、建筑学、社会学等学科知识和理论进行多学科的综合研究分析,取得预想不到的效果

作者不仅将前人及自己通过田野考察整理而成的历代戏台遗存在书中一一列举,而且保留下了测绘得来的台基、面阔、进深等建筑资料信息

王国维先生曾就研究中国历史文化问题提出“二重证据法”,即“地下之新材料”与“纸上之材料”互相释证

山西师范大学戏曲文物研究所的学者们在作者的带领下,长期从事戏曲文物研究,逐渐发展成戏曲文物研究的“三重证据法”,即“将新发现之地上地下文物资料”“通过田野考察得来的口碑资料”和“历史记载之文献资料”相互印证以研究戏曲文化

该书就是这种学术创新实践活动的结晶之一

二、研究视野开阔,专题研究精深

神庙剧场是传统戏台的重要组成部分,刘念兹先生概括宋代戏曲文物的两大特点之一就是:这些舞台遗迹大多与寺庙关系紧密,神庙剧场的设立在酬神的同时也满足了娱人的需求

金元戏台作为最早的古戏台备受瞩目,作者考察了现存的13座金元戏台

这些传统戏台使用木制结构,建筑空间多为一间,并已有前台、后台之分,大多数戏台为一面观

现存的明代戏台共80余座,较前代数量增加,与金元时期相比,明代神庙戏台有了更大的发展

首先,建筑空间更为扩大,由传统的一开间变为三开间甚至更多

此外,“过路台”“一庙两戏台”以及“看楼”的出现也实现了戏台建筑结构的突破

过路台指戏台建在通道上,这个通道一般为寺庙山门

将山门与戏台合建,既节省了占地,又扩大了观演范围,同时在不增加建筑材料的前提下使传统戏台变得高大美观,如在此时期出现的现存最早的城隍庙戏台即体现了艺术的瑰丽奇美

现存金元戏台之神庙皆为一庙一台,明代时期开始大量出现“一庙两戏台”的形制

此时的戏台还出现了并不正对神殿的情况,体现出戏曲“娱人”的功能更加突出之趋势

而约在明末开始出现的看楼,满足了增加观众席的需求,为在传统礼教约束下妇女儿童观看戏曲表演提供了便利和可能

清代戏台建筑布局更加精致,鸳鸯台、三开口台、品字台等的设计,满足了一座戏台为多座神庙服务的需求

在作者看来,清代宫廷戏台更是从建筑造型、实用功能等多个方面达到了中国传统戏台建筑艺术的顶峰

在戏台研究中,作者不仅考察了宗祠、会馆的布局,戏台的建筑规制,而且通过宗祠戏台的题记、会馆的演出活动等加深对专题的研究

作者在第五章最后还附有《全国现存会馆剧场名录》,为之后的戏曲文物研究作了铺垫

三、运用比较的方法,对中日戏台进行分析

作者在访日留学期间对日本京都府京都市、福井县、奈良县奈良市等地30多座现存传统剧场进行了实地考察,对日本早期神社高舞台、板设舞台以及15—19世纪能乐舞台、歌舞伎舞台等剧场类型作了初步探讨,并对中日两国神庙剧场进行对比研究,分析其异同

如在论及日本的传统剧场时,作者指出日本建筑深受中国影响,日本的舞殿、神乐殿从形制、功能上均类似于中国的“舞亭”建筑,同时,在庙内建戏台也是中日两国共有的一大特色

不同之处在于中国的剧种对剧场的要求并不十分严格,而日本则是不同的剧种对应不同的舞台

凡此种种经过认真比对之后才得出的结论

四、《中国古戏台调查研究》一书具有扎实的史料基础

作者通过田野考察广泛搜集第一手资料,以及前人对于戏台的研究成果,还有历代的戏曲文献资料、笔记、杂记、碑刻、建筑图纸等,为该书奠定坚实的史料基础

《中国古戏台调查研究》一书是以古戏台为对象的研究著作,但研究视野又不仅仅局限于传统戏台的历史发展演变,而是具有更为宽阔的学术视野

作者对戏曲艺术的内涵有着深刻的把握,将戏台研究与戏曲剧本、戏班规模、雕塑、戏曲绘画等相结合,建立起戏曲与戏台的互动关系

这样既可以使读者纵向把握戏台自身结构、形制、功能的演变,又能够在横向上以专题的形式加深对戏曲文化的了解、认识

 

以上内容由大学时代综合整理自互联网,实际情况请以官方资料为准。

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