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文学初期阶段

苏联文学初期阶段十月革命胜利以后是苏维埃文学形成的初期阶段,上述各种类型民族原有的社会性质和文化结构上的种种差异 ,在文学艺术上自然也有相应的显著的反映

不仅在上述几种不同类型的民族之间,就是在同一种类型本身内部各民族之间,也存在着参差不齐、各不相同的差异

十月革命后至20年代前期苏联各民族的文化和文学的发展 十月革命一胜利,苏联党和苏维埃政权立即颁布了一系列关于社会主义文化革命的决定,并采取了各种必要的措施,如扶植和发展各个民族自己的文化艺术,大力支持无产阶级革命的和进步的文学的发展,等等

十月革命后,多民族的苏维埃文学家的队伍就开始形成

首先是高尔基、绥拉菲莫维奇、乌皮特、阿科普扬、卢纳察尔斯基、沃罗夫斯基、沙乌米扬等一些在沙俄时代已同革命运动有联系或者参加革命斗争的作家

他们有的以文学创作,有的以政论著作和文学批评活动,对开创社会主义文学起了很大作用

其次是十月革命后在工人、农民和劳动知识分子以及从国内战争前线归来的红军战士中因“受到革命的动员和号召”而涌现出来的有才华的青年作家

再有是一些原来具有民主主义思想或民族解放的民主主义倾向的作家,这些作家的状况比较复杂,他们克服了种种复杂的不正确的思想意识,站到革命和苏维埃政权方面来

苏维埃文学就是由各民族的这样一些文学家共同开创和建立起来的

十月革命后初期到20年代前期,苏联全国各地首先是普遍而广泛地开展了群众性的业余文学创作活动

而在前述②、③两种类型民族的文化活动中,民间口头文学的创作十分流行,特别是在吉尔吉斯、土库曼等民族中出现了第一批杰出的苏维埃的民间诗人,他们成为本民族劳动人民歌颂十月革命的代言人

苏维埃政权初期,各民族文学的非常显著的特征是各种不同风格的浪漫主义

这在20年代前期的诗歌创作中显得尤为突出

这些不同的风格不仅表现在各个民族之间,而且也表现在同一个民族文学内部之中

当时风行一时的是革命颂歌、赞美诗、号召性的进行曲、政论鼓动性的诗歌等,它们以充沛的革命激情,用浪漫主义的象征概括的形象,欢呼旧世界的覆灭和新世界的诞生,赞扬起义人民的胜利和与旧世界的决裂等

这是一些充分表现了革命的现实性和历史的真实性的完全新颖的诗作,同时从中又可以感觉到《国际歌》、《工人马赛曲》和其他工人歌曲的传统的影响

现实的革命的大动荡导致了悲壮抒情的长诗的产生,其中心主题是起义人民的形象(勃洛克的《十二个》、马雅可夫斯基的《一亿五千万》、恰连茨的《全长诗》等)

在许多短诗中体现的是革命大风暴、世界大火、未来的朝霞、奔腾飞驰的“红色马”、耕地的铁犁、红旗招展的革命兵团等等的象征性的诗的形象

当时特别流行的还有歌颂列宁的诗和歌曲

小说是俄罗斯、乌克兰、格鲁吉亚等许多民族早已惯用的文学体裁,而在一些文化比较落后的民族中,也开始尝试创作这种体裁的作品

十月革命后初期的散文作品和剧本创作中也非常流行浪漫主义的象征、热情洋溢的颂歌式的激情、悲壮的抒情味、直截了当的政论式的宣传鼓动等手法和风格

到了20年代前期,开始出现对现实作细节描写、但却具有自然主义弊病的特写和中、短篇小说

也有些作品仍然用概括性的浪漫主义化的风格而在题材的处理上用假设性的“结构主义化”的形式来反映现实

但是到那时候已经有许多作家努力探索使浪漫主义的激情同真实的细节描写结合起来的方法

特别是绥拉菲莫维奇的《铁流》、富尔曼诺夫的《恰巴耶夫》等创造了一些有血有肉的革命英雄人物形象的革命现实主义作品,为苏维埃的社会主义文学树立了出色的典范

诗歌创作也是如此,革命初期盛行的“无产阶级文化派”的所谓“宇宙式的”和抽象的浪漫主义风格也渐渐消失,而为反映现实生活的诗歌所代替,而且在形式上尽量利用各民族特有的传统

在东方、外高加索、伏尔加河流域地区各民族和在①类型的民族中,有些诗作就是接近于民间文学传统的杰作

在十月革命后初期,苏维埃文学中的革命浪漫主义因素就已经为它后来成为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方法的重要组成部分的地位建立了基础

以上内容由大学时代综合整理自互联网,实际情况请以官方资料为准。

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