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典文学名著九辩

中国古典文学名著九辩《九辩》是《楚辞》篇名

王逸定为宋玉作

明代焦《焦氏笔乘》、清代牟庭相《楚辞述芳》及吴汝纶在《古文辞类纂》评语中,均以为屈原作,但所提出的理由还不足以推倒王逸之说

关于《九辩》名称的意义,王逸释“辩”为“变”,是对的;但又说“谓陈道德以变说君”云云,则不确

王夫之说:“辩犹遍也

一阙谓之一遍

盖亦效夏启《九辩》之名,绍古体为新裁,可以被之管弦

其词激宕淋漓,异于风雅,盖楚声也

后世赋体之兴,皆祖于此

”(《楚辞通释》)此说较为通达,今多从此说

《九辩》是一首感情真挚的长篇抒情诗,共有250多句

关于它的主旨,王逸认为是宋玉“悯其师忠而放逐,故作《九辩》以哀其志”;对此,现今的研究者大抵取怀疑态度

从诗的内容来看,其基本思想是表达“贫士失职而志不平”的感慨

这种感慨,在中国封建社会中带有普遍性

诗中对现实的黑暗也有一定的反映,并表达了诗人“处浊世而显荣兮,非余心之所乐;与其无义而有名兮,宁处穷而守高”的志尚

但追求理想、坚持抗争的精神远逊于屈原

在艺术上,《九辩》虽多模仿《离骚》之处,但也有自己的特色

它善于借景抒情,融情于景,并且句法多变,能够巧妙地运用双声叠韵和叠字等修辞手法,读起来抑扬顿挫,饶有音乐美,从而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如开头一段描写秋天:“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兮若在远行;登山临水兮送将归!”寥寥数语,而情景俱现,成为后世文人触景伤怀,寄慨身世的滥觞

以上内容由大学时代综合整理自互联网,实际情况请以官方资料为准。

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