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心理学现状

民族心理学现状中国的民族心理学研究始于20世纪初

陈大齐在1919年写文章论述了民族心理学的意义

童润之在1928年发表了《论民族意识》,梁乙真于1942年刊文《从心理学的观点论民族气节》,吴江霖在1947年发表了《社会心理学上的文化观点》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尤其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民族学界在民族心理学的研究内容方面,逐渐摆脱了前苏联有关民族心理学研究的影响,将民族共同心理素质作为民族心理学的一个层次进行研究,同时构建中国民族心理学的研究方向、原则、内容,逐渐将中国民族心理学纳入心理学的范畴

具体来说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民族共同心理素质”这一概念受到了普遍关注

建国以来,民族学界受前苏联民族学研究的影响,把主要目标投向民族共同心理素质的研究

斯大林在《马克思主义和民族问题》一文中指出:“民族是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一个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在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共同体

”在这个定义中,民族共同心理素质作为民族四个特征之一,受到了异乎平常的关注,许多学者著书立学,对民族共同心理素质的内涵、外延进行了概括

其中以熊锡元和吴团英对民族共同心理素质进行的概括最具代表性

熊锡元认为:“民族共同心理素质是一个民族的社会经济、历史传统、生活方式以及地理环境的特点在该民族精神面貌上的反映

其特征为通过本民族的语言、文学艺术、社会风尚、生活风俗、宗教信仰以及对祖国和人民的热爱、对乡土的眷恋,表现出自己的爱好、爱好、能力、气质、性格、情操和民族自豪感

”吴团英认为:“民族共同心理素质就是民族的共同心理特点,它由民族情感、意志、性格、气质及民族自我意识等诸种要素构成

”在对民族共同心理素质的特点理解方面,学者们大多认为民族共同心理素质具有稳定性、持久性和渐变性;但在对民族共同心理素质的名称方面,分歧很大

民族性格、民族情感、民族精神、民族意识以及民族自我意识均成为民族共同心理素质的代名词

第二,民族心理研究方兴未艾

随着研究的进一步深入发展,一些学者逐渐注重到对民族心理的研究受到了斯大林关于民族定义四个特征之一的民族共同心理素质的限制,于是开始将民族共同心理素质纳入心理学分支民族心理学的研究范畴

20世纪90年代以后,一些从不同角度对民族心理作了研究

戴桂斌认为民族心理由民族心理素质和民族心态两个部分组成

秦殿才认为民族心理分为民族的心理素质、价值体系、思维方式三个要素

荣-苏赫认为,民族心理划分为四个层次八个要素:民族群体价值观念及其指导下的民族群体规范,包括价值观念和规范意识以及同时产生的民族情感、民族意志三个因素;民族个性心理特征,即民族气质、民族能力、民族性格;民族思维方式;民族自我意识

戴庆渲认为民族心理结构应该由四个层次八个要素组成:第一层次,民族自识性及同时产生的民族情感、民族意志;第二层次,民族思维方式;第三层次,民族个性心理特征,包括民族性格、民族能力、民族气质三个要素;第四层次,在价值观念指导下包括价值观在内的民族群体规范意识,如民族朴素的社会信念、道德观念、民族审美情趣等

李尚凯认为:民族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民族心理,它是各民族在一系列共同历史条件影响下形成的共同性格、情感、爱好、习俗、成见、信念、心理状态等等精神素质的总和

民族心理的内部结构是多侧面、多层次的

可将民族心理分为民族心理素质、民族心理状态和民族自我意识三大组成部分

民族心理素质是该民族在人类种系发展过程中所达到的心理水平,是民族心理中较为稳定的部分,包括民族认知特点、民族思维方式、民族气质、民族性格、民族能力等等;民族心理状态是该民族对社会面貌、社会变化的反映程度,是民族心理中较为不稳定的部分,包括民族朴素的社会信念、价值观念、民族情绪和情感、民族爱好和爱好等等;民族自我意识是对本民族所处社会地位、所具身心特点的自我熟悉和评价以及对本民族利益的理解和维护,表现着熟悉自己和对待自己的统一,包括民族认同感、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民族气节、民族中心主义等等

民族心理是民族心理素质、民族心理状态和民族自我意识的统一整体,其中以民族心理素质为基础

韩忠太认为,民族共同心理素质与民族心理是两个本质不同的概念

在内涵和外延方面:民族心理的内涵是一个民族的成员以先天的神经系统为基础,在后天的环境作用、教育影响、文化熏陶下,通过自己的主观努力,逐步形成并发展起来的各种心理现象的总和;而民族共同心理素质除了具有民族心理内涵的一般属性外,还具有“共同”和“素质”两个根本属性

从外延看,民族心理可以包含一个民族成员发生的各种心理现象,民族共同心理素质的外延只能包含一个民族全体成员普遍具有的共同的、稳定的心理特征

在学科归属方面:民族共同心理素质归属于民族理论学,民族心理则归属于心理科学的一个重要分支民族心理学的范畴

在研究课题方面:民族共同心理素质是民族学研究工的理论问题之一,他们的研究具有宏观性;民族心理研究者则通常以心理现象为单位,具有微观性

在研究方法方面:民族共同心理素质作为民族理论研究的一部分,没有专门的研究方法;民族心理的研究方法则是运专心理学方法,如观察法、访谈法、问卷法、测验法、实验法、跨文化分析法等

在研究目的方面:民族理论工研究民族共同心理素质,是为了解释斯大林有关民族定义四特征之一的民族共同心理素质;而民族心理研究者一开始就把自己的研究目的与整个心理学的研究目的联系起来,即研究民族心理的发生、发展、变化的规律

因此,民族共同心理素质和民族心理是分属两个不同学科的概念

从以上对民族心理的理解来看,分歧很大,有些将民族共同心理素质归纳为民族心理的一个层面,有的则认为两个概念在含义上大相径庭

另外,们对民族心理包含的内容持不同意见

第三,个体民族心理研究逐渐兴起

并从强烈的民族意识、开拓与进取精神、心理状态和宗教信仰与风俗习惯的交织、保族与卫国——在逆境中求生存等四个方面来分析心理素质,同时也指出民族应该防止和克服民族狭隘性、排它性等有害的心理素质

施建业论述了中华民族的审美心理,戴小明则对如何改善民族心理素质进行了对策性研究

以上文章均从民族发展和繁荣的角度探讨某一特定民族心理对民族本身发展的影响,旨在帮助民族建立健康的心理特点,消除与民族发展有害的心理特点

但由于受民族学界有关民族共同心理素质讨论的影响,许多对民族心理及民族共同心理素质的概念理解不同,因此在研究个体民族心理时总是冠以某某民族共同心理素质

其实,从研究的特定民族心理的内容来看,均属于民族心理特点的范畴

第四,与民族心理相关的问题也成为一些学者的研究课题

如钟元俊对民族传统文化心理与民族教育的关系进行了论证;郭建荣、郭广瑛探讨了我国民族的心理和传统对科技文化发展的影响;张践认为改造经济心理是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的重要环节;郭大烈论述了社会化的商品经济与民族心理的社会化的关系;秦殿才认为民族地区要改革开放,必须对民族心理结构方面的不良因素进行调整;荣-苏赫则认为民族关系和阶级关系的相互作用,经过民族和阶级交织在一起的微观环境中介,经过民族心理构成因素和阶级心理构成因素叠加渗透在一起的个人心理素质和自我观念的中介,必然形成阶级心理对民族心理的决定性制约和民族心理对阶级心理的反作用,必然表现在既属于民族又属于阶级的主体行为中;李景春讨论了民族心理素质与国民素质教育的关系;李尚武则比较了中西两大民族精神心理结构的异同点;卜鼎焕论述了民族心理素质与现代化的关系

另外,还有学者对“拓展中华民族精神的中介环节,提高民族的心理素质,适应现代化的需要”进行了探讨

以上文章虽然重点不同,但讨论的均是与民族心理有关的问题,其最终目标还是希望通过学术探讨,改善不良的民族心理素质对社会发展的不利影响

心理学界也从改革开放以来开始注重到不同民族的心理发展变化规律,但从20世纪80-90年代发表的有关论文来看,以研究个体民族心理和个体民族成员的心理为主

李尚凯将其总结为六类:各民族儿童认知发展的比较研究,各民族个性和品德形成发展的比较研究,民族社会心理行为的比较研究,民族心理卫生和精神病研究,民族心理基本理论研究,跨国的不同民族心理的比较研究

由于李尚凯对20世纪以来的民族心理学研究已经进行了具体的概述,本文不再重复

以上内容由大学时代综合整理自互联网,实际情况请以官方资料为准。

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