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心理学30年代

民族心理学30年代R.本尼迪克特和J.韦斯特等人将心理学的知识和人类学的观点相结合

30年代末,由于从德国逃到美国避难的科学家的加入,使美国学术界中的新精神分析学派更加兴盛起来

新精神分析的学者,如K.霍妮、E.弗罗姆、F.亚历山大、E.埃里克森,格式塔学派的学者如M.韦特海默、K.科夫卡、W.克勒等,都在美国定居下来

特别是霍妮和弗罗姆的著作流行非常广泛

精神医学家A.卡丁纳和几位人类学家在一次文化与人格的讨论会上,沿着这个方向提出了一些新的研究途径

他们研究的中心概念是“基本人格结构”

卡丁纳是弗洛伊德派的学者,他相信生命开始的头几年,对个体人格的形成非常重要

儿童养育的技术,如哺乳、排泄训练、性和其他的训练,都深深地影响着儿童

就整体而言,在一个特定的社会中,这些都是相当固定而且标准化的,虽然会有些个别差异

因此,在某个特定社会成长的儿童,会经历相同的童年期经验,很容易以相同的方式加以反应,从而发展出许多共同的人格特质

正如R.林顿所说:“任何一个社会的基本人格类型,是大部分的社会成员共同拥有的人格形貌,那是因为他们享有共同的童年期经验之结果

”这种理论基本上是童年期决定论的形式

以上内容由大学时代综合整理自互联网,实际情况请以官方资料为准。

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