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信息可靠性原则相关性原则美国FASB第2号财务会计概念公告对相关性所下的定义为:“信息导致差别的能力”
会计信息的相关性指的是与决策相关,是指会计信息能够影响信息使用者的决策、能够导致信息使用者决策的差别
国际会计准则中列示相关性的判别标准为:“当信息能够通过帮助使用者评价过去、现在和未来事项或确认、更改他们过去的评价,从而影响到使用者的经济决策时,信息就具有相关性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相关性有两个基本质量标志,即预测价值和反馈价值
所谓预测价值,就是指会计信息能够帮助信息使用者评价过去、现在和未来事项并预测其发展趋势,从而影响其基于这种评价和预测所作出的决策
所谓反馈价值,则指会计信息能对信息使用者以前的评价和预测结果予以证实或纠正,从而促使信息使用者维持或改变以前的决策
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在《会计信息的质量特征》中指出,相关性和可靠性是会计信息的两个主要质量特征
这两个特征是相互联系的,不可或缺的
具有相关性的信息不一定具有可靠性
但具有相关性是会计信息具备可靠性的前提
如果企业提供一大堆与决策不相关的会计信息,即使其是真实的,也会引起信息使用者的迷惑,从而对其他的信息产生怀疑,也降低了会计信息的可靠性
全面性原则全面性是指不论对企业有利的财务状况,还是对企业不利的财务状况,均应有所反映,不允许依照会计人员的主观判断任意取舍,从而使信息使用者对企业的财务状况有一个全面的了解
只有全面的会计信息才能真实地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
也可以说,不全面的会计信息本身也是不真实,不可靠的
遗漏会造成资料的虚假或令人误解,从而影响信息使用者的正确决策
很多企业习惯“报喜不报忧”,对取得的成绩,则大书特书,而对出现的不利情况,则含糊其辞,或干脆不反映
这样,给信息使用者造成企业经营状况良好的影响,产生盲目乐观情绪
尤其是对于上市公司,隐瞒不利信息,会使股价脱离实际
一旦被发现,投资者损失惨重,企业也会面临严重危机
重要性原则全面性原则并不意味着对于任何事项都要相同程度地反映
从成本效益的角度考虑,对会计信息全面反映的基础上,还要贯彻重要性原则
重要性原则是指在会计核算过程中,对交易或事项应当区分重要程度,采用不同的核算方式
对资产、负债、损益等有较大影响,并进而影响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据以作出合理判断的重要会计事项,必须按照固定的会计方法和程序进行处理,并在会计报表中予以充分、准确的批露;对于次要的会计事项,再不影响会计信息真实性和不至于误导财务报表使用者作出判断的前提下,可适当简化处理
在使用重要性原则时,最关键的问题是如何对交易或事项的重要性进行判断
重要性原则中的“重要”是个相对的概念
同一个会计事项,对于较大规模的会计主体可能是不重要的,但对于较小的会计主体可能又是重要的;发生金额相同的会计事项,因其性质不同,其重要性也会有所不同
另外,还要注意,“重要”是个整体的概念,比如,某一类经济事项其每一次发生金额较小,对企业影响不大,但积少成多,从一个会计年度来看,则会对企业有较大的影响
重要性原则的贯彻实施,直接关系到会计信息的可靠性问题
如果企业对于重要的事项一笔代过,而对于次要的事项则详细论述,会误导信息使用者作出错误判断
即使对于次要信息的简化处理,也必须有两个前提条件:①不影响会计信息的真实性;②不至于误导信息使用者作出错误判断
实质重于形式原则要使会计信息如实反应其所拟反映的交易或事项,就必须根据他们的实质和经济现实,而不是仅仅根据他们的法律形式进行核算和反映
实质重于形式原则一直是西方会计信息质量要求的一个原则
中国新颁布的《企业会计制度》第一次把它写进了会计准则中,但仅仅反映在总的准则中,在基本准则中没有反应
这说明我国仅仅把这项准则作为总体指导性准则,而还没有太多实际运用
比较典型的运用就是对融资租入固定资产的会计处理上
融资租入的固定资产,虽然从法律上所有权仍属于出租人,但由于其租赁其占其使用寿命的大部分,且租赁期满一般归承租人所有,最主要的,租赁期间其经济利益归承租人所有,所以,按照实质重于形式的原则,融资租入固定资产一般按自有固定资产核算
遵循实质重于形式原则,才能使会计信息更符合实际,更具有真实性,也更可靠
谨慎性原则稳健性原则是指当某项经济业务有几种会计处理方法可供选择时,企业应选用不虚增盈利,不导致过于乐观的会计处理方法
例如,对资产计价,当有两种价格可供选择时,就应选用较低的价格入帐
如对期末存货的计价采用“成本与可变现净值孰低法”,就是在资产计价上采用稳健性原则的一个例子
如果是负债,则应选用较高的价格入帐
如在债务重组中,如果因采用修改债务条件进行债务重组,而产生或有支出,则债务人应在债务重组日,将或有支出包含在将来应付金额中
对可能发生的收益,不进行预计
如同样是修改债务条件的债务重组,对债权人则可能产生或有收益,但会计制度规定,在债务重组日,对发生的或有收益不进行预计,而与将来发生时,计入“营业外收入”
对可能发生的损失要进行预计
这在会计处理中是运用最多的一个方面
如对应收帐款、存货、短期投资、长期投资、固定资产等于期末提取减值准备等
按照稳健性原则进行会计处理,可使会计信息使用者对企业的评价建立在较可观的基础上,从而作出正确的决策
人们一般认为这样的信息是比较可靠的
但在实际工作中,也应防止稳健性原则的滥用
如在国有企业与外商联营活动中,就应防止某些人为了个人私利,压低国有资产的作价,侵害国家的利益
再比如,在对可能发生的损失进行预计的问题上,要严格把握尺度,防止一些企业为了少交税,任意扩大预计的损失,造成国家税收流失
以上内容由大学时代综合整理自互联网,实际情况请以官方资料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