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历史沿革

复旦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历史沿革复旦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于1925年秋在国文部的基础上扩充建立,时称中国文学系,归属文学院

上世纪30年代初,中文系已发展完备,颇具规模,课程亦逐渐丰富完善,并趋向系统化,授课名师如云,其中有刘大白、陈望道、谢六逸、夏丏尊、应照伦、傅乐华、郑振铎、田汉、赵景深、曹聚仁、洪深、梁实秋、冯沅君和叶绍均等

1937年10月,复旦内迁至重庆,部分留沪教师在租界办复旦大学补习部,也设中文科

到1952年9月全国院系调整,中国文学系从文学院中独立出来,定名中国语言文学系,同时因沪江大学、圣约翰大学、东吴大学、大同大学、震旦大学及上海学院等校的中文系师生和设备调整来系,据此,中文系组成新的教学组织格局,1954年,中文系建立起资室

1976年粉碎“四人帮”后,中文系开始拨乱反正,恢复正常教学秩序

1977年,全国统一高考恢复,中文系的教学秩序随之进一步得到恢复、调整和稳定

1981年又增设了外国留学生教学研究室

1989年新成立的台港文学研究所也挂靠在中文系

中国语言文学研究所则设有中国文学批评史、现当代文学、语法修辞学、吴方言、理论语言学和美学六个研究室

中文系的学制,解放初为4年制本科,设中国语言文学专业

1955年起,本科改为5年制

1958年起分设语言和文学两个专业

文革期间;学制3年,设文学评论与文学创作两个专业

1988年,学校将新闻系书刊专业转入中文系,并增设秘书学和文化事业管理两个专修科

1990年本科设中国文学和汉语言学两个专业,同时招收秘书学专业和文化事业管理专业的专科生

中文系在文革前已开始招收研究生,文革后国家实行研究生学位制以来,中文系又正式招收硕士、博士研究生

本系共有硕士点 9个(文艺学、 中国古代文学、 电影学、 民俗学、 汉语文字学、 中国现当代文学、 中国古典文献学、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比较文学),博士点 7个( 文艺学、 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汉语文字学、中国古典文献学、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比较文学和世界文学),中文学科的博士后流动站也于1995年正式建立

中文系(含中国语言文学研究所)在编的教职工共80人,其中教授24人(博士生导师 18人),副教授36人

该系对本科生的培养注重"通才"教育,要求学生对文史哲知识有全面的了解与掌握,具有良好的人文素质,对本专业知识有深刻的理解并能实际应用,熟练掌握一门外语,熟练掌握计算机文字信息处理技术

该系毕业生除了继续攻读研究生或出国留学以外,主要到各大报刊杂志社、各广播电台、电视台、各大出版社、旅游部门、各级党政机关、大型企业、公司的管理机关和宣传部门工作,由于专业基础扎实、综合能力和素质良好,具有很强的发展后劲,该系毕业生普遍受到用人单位的好评

以上内容由大学时代综合整理自互联网,实际情况请以官方资料为准。

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