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戏剧学院追根溯源鲁迅艺术学院1938年初

中央戏剧学院追根溯源鲁迅艺术学院1938年初,为纪念淞沪抗战六周年,延安文艺界联合公演了话剧《血祭上海》,演出获得极大成功

毛泽东建议以这些人为基础,创立一所艺术学院,这个建议受到延安文艺工作者的欢迎

1938年2月,毛泽东、周恩来、林伯渠、徐特立、成仿吾、艾思奇、周扬联名发表了《创立缘起》,决定以鲁迅先生为名,创立一所艺术学院

为此,成立了由毛泽东、洛浦、周恩来等中央领导和蔡元培、宋庆龄、何香凝等社会名人及学者参加的校董事会

毛泽东亲自题写了校名——鲁迅艺术学院

1938年4月10日,在延安城内的中央大礼堂举行了开学典礼,鲁迅艺术学院宣告成立

中央任命沙可夫为副院长(院长暂缺),院务委员会由沙可夫、周扬、李伯钊、吕骥、张庚等组成,张庚为戏剧系主任,吕骥为音乐系主任,沃渣为美术系主任

毛泽东出席成立大会并讲话

毛泽东还为鲁迅艺术学院题写了校训:“紧张、严肃、刻苦、虚心”,并题词“抗日的现实主义,革命的浪漫主义”,进一步明确了鲁迅艺术学院的发展方向

1938年8月,鲁迅艺术学院成立了实验剧团,由王震之担任主任

第二届招生时增设了文学系,由周扬兼任系主任

1939年8月,鲁迅艺术学院的校址由北门外迁到延安东郊桥儿沟的天主教堂

1943年,鲁迅艺术学院并入延安大学,改名为“鲁迅文艺学院”,延安大学校长吴玉章兼任鲁迅文艺学院院长

1944年,延安大学改组,鲁迅文艺学院仍保持原有的学院建制

5月,周巍峙率西北战地服务团从抗日前方返回延安,编入鲁迅文艺学院

1945年8月,日本帝国主义投降后,鲁迅艺术学院组成了三个文艺工作团赴各地开展工作:以陈荒煤为团长,率晋冀鲁豫文工团赴太岳区,成立了晋冀鲁豫北方大学文艺学院;以舒群、沙蒙、田方为正、副团长,率领东北文艺工作团赴东北,活跃在东北解放战争的前线和后方;以艾青为团长,江丰为副团长,率华北文艺工作团赴张家口,编入华北联合大学,恢复联合大学文艺学院

11月,按照党中央的决定,鲁迅文艺学院在周扬、沙可夫的率领下迁离延安赴东北,后因东北战场形势变化,迁校队伍在张家口待命,与华北联合大学会合

1946年6月,鲁迅文艺学院奉命继续北上,周扬、沙可夫留任华北联合大学领导

在吕骥、张庚的率领下,鲁迅文艺学院于9月到达佳木斯,编为东北大学文艺学院,由肖军任院长

至此,鲁迅艺术学院完成了它在延安的历史使命

 华北联合大学文艺学院1939年5月,党中央做出决定,由陕北公学、鲁迅艺术学院、安吴堡战时青年训练班、延安工人学校等四校抽调大批教员和学生组建华北联合大学,奔赴晋察冀边区开展国防教育,在敌后培养大批抗日干部

7月,根据中央的部署,沙可夫和吕骥率领部分人员离开鲁迅艺术学院赴前方组建华北联合大学文艺部

11月7日,华北联合大学在阜平县城南庄的麦场上举行了开学典礼,由成仿吾担任校长,设社会科学部、文艺部、工人部、青年部

文艺部招收学员三期,培训地方和部队的剧社近20个,先后共编11个队,训练了1300多名文艺工作者

1940年10月,中央分局指示文艺部改为“文艺学院”,由沙可夫任院长

文艺学院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以办短训班为主,因材施教,为抗日战争培养文艺骨干力量

1942年10月,因战情紧迫,华北联合大学缩编,文艺学院暂时停办,文艺学院的干部都被分配到新的战斗岗位

1945年8月,抗日战争胜利后,以鲁迅艺术学院为主的延安文艺界组成了东北文艺工作团和华北文艺工作团

东北文艺工作团赴东北,建立了东北鲁迅艺术学院等文艺团体;华北文艺工作团则进入张家口,奉命并入华北联合大学,成为文艺学院复校的基础

12月,华北联合大学在张家口恢复,文艺学院复办,下设戏剧、文学、美术、音乐四系

1948年年初,华北联合大学搬到河北正定县城,并于8月同晋冀鲁豫边区赶来的北方大学合并组建华北大学

华北联合大学文艺学院和北方大学艺术学院合并组建华北大学三部

 北方大学艺术学院1945年11月,抗日战争结束后,晋冀鲁豫边区政府主席杨秀峰、副主席戎子和遵照中共中央的指示,向边区政府委员会提出在本边区创办高等学校,培养急需的建设人才的意见

经边委会讨论,决定创办新华大学,后定名为“北方大学”

中央任命范文澜为校长

1946年1月15日,北方大学在河北省邢台市西关成立,设行政、财经、教育、工、医、农等学院

10月,北方大学成立文艺研究室,陈荒煤为主任

同年10月,由邢台迁往山西潞城解放区

1947年6月,文艺研究室扩建为艺术学院,光未然为主任,设文学、音乐、戏剧、美术四个组,赵起扬为戏剧组主任,刘恒之为音乐组主任,光未然兼文学组主任,罗工柳为美术组主任

1948年5月,学校重返邢台,随后迁往河北正定,与华北联合大学合并组建华北大学

光未然带领艺术学院的师生于7月到达河北正定,与华北联合大学文艺学院会合,共同组建华北大学三部

 华北大学三部1948年5月9日,党中央决定在华北解放区成立由晋察冀边区的华北联合大学和晋冀鲁豫边区的北方大学合并组建的华北大学

8月24日,华北大学在河北正定举行了开学典礼,毛泽东主席为华北大学题写了校名

华北大学下设一部政治学院,二部教育学院,三部文艺学院,四部研究部、工学院、农学院

三部文艺学院以培养为工农兵服务的文艺干部为目标,下设工学团、文艺硏究室、文工团及美术工厂、乐器工厂

1948年12月中旬,华北大学三部大部分师生和文工一团、二团陆续出发奔赴北平前线,在良乡、长辛店等地为当地的解放军和人民群众进行慰问演出

1949年1月31日,北平和平解放,三部师生及三个文工团进驻北平国会街,8月中旬迁往棉花胡同

因解放全国需要培养大批干部,党中央指示华北大学要放手招生,敞开门办学,大量吸收知识分子

三部立即开办了文艺干部训练班,设戏剧、音乐、美术三科,招收学生千余人,学制为半年,前期主要进行政治思想教育,讲授社会发展史、中国革命史,学习毛泽东著作;后期以学习专业为主

1949年7月,根据中央指示,华北大学停止招收新生,为组建新式正规大学做准备

8月,原南京国立戏剧专科学校的部分人员北上并入华北大学三部

三部学生因在开国大典时有演出任务,从10月份开始分配,集体调离华北大学

文工一团、二团也同时调出(文工三团后随一部、二部、四部参加中国人民大学的创建)

华北大学三部部分文艺干部及文工一团、二团,国立戏剧专科学校进京的师生,从东北鲁迅艺术学院调来的一部分干部,以及原在国统区和香港的一批艺术家,在国立戏剧学院筹备委员会的领导下,参加国立戏剧学院的创建工作

 国立戏剧专科学校1935年10月,国立戏剧学校创办于南京薛家巷8号,余上沅担任校长

1937年8月,日军进攻上海,直逼南京,学校奉命用巡回演出的方式西迁

为了发挥戏剧宣传抗日的作用,在迁校途中组成战时巡回抗敌演出团,8—10月,演出团在长沙公演抗日剧目

1938年1月,戏剧学校奉命迁往重庆

1939年4月初,国立戏剧学校迁往江安

1940年,改称为“国立戏剧专科学校”,招生分五年制话剧科、乐剧科及三年制的高职科

1945年5月,为适应抗战新形势的变化,国立戏剧专科学校再次迁往重庆

8月15日,日本宣布投降,抗战取得胜利,国立戏剧专科学校回迁南京

1949年8月,部分师生北上并入华北大学三部,参加中央戏剧学院的创建工作

 

以上内容由大学时代综合整理自互联网,实际情况请以官方资料为准。

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