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电影学院改革开放1982年7月,罗光达、周传基以观察员身份赴澳大利亚参加CILECT(国际电影、电视高等院校联络中心)会议之后,学院先后派出考察团考察了东、西方一些经济发达国家电影电视教育的现状
继学院学术委员会恢复、创办《北京电影学院学报》之后,建立了电影理论研究室,并先后组织了一系列有关电影美学、中国电影民族化的道路、中国优秀影片的创作实践、电影与电视等专题研讨会
教师们先后在《北京电影学院学报》及报刊、杂志上发表了有影响的论文300余篇
各专业教师先后完成的理论专著有70余种,其中《摄影曝光控制》、《摄影镜头的性能与选择》获国家教委优秀教材奖(国家一级),《元美学》、《色彩学基础与银幕色彩》获广播电影电视部优秀教材一等奖
1987年-1992年间获国家及部级优秀教材奖共9种
在史论课的建设方面,重建了7个国家的“电影研究”课程以及35门选修课程
实行“学年学分制”、“二·四制”(按本科招生,两年后根据学分成绩,少数学生按大专毕业,其余继续学习)并在1985年级6个专业的新生班试行
毕业生在教师指导的毕业演出中,其毕业作业《中彩》、《童年往事》、《随风而去》分别获得国际大学生奥斯卡电影节奖和东京国际大学生电影节的特别导演奖等
北京电影学院于1984年被吸收为CILECT的会员学校,并于1988年被选为理事学校
1991年6月6日,受CILECT的委托,由学院主持召开了“亚洲及太平洋地区电影、电视培训研讨会”,出席会议的有亚太地区22个国家和地区的35个高等影、视院校代表
1984年,电影学院受权招收硕士研究生,并逐年扩展研究方向和扩大招生人数
此后又同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联合举办了研究方向为电影历史和电影理论的硕士研究生教学班
1984年开始,学院先后招收了摄影、电影历史及理论、导演、录音、美术、表演等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将电影专业教育推向了一个更高的层次;同时,夜大、函授教育也相继上马,一个以制作专业为主体,多学科、多层次、多形式的电影教育体系逐步形成
1986年,学院终于从朱辛庄“临时校园”,搬到了燕京八景之一“蓟门烟树”新址
学院结束了相对不完整的教学环境,学科建设和教学质量开始蓬勃发展
1989年,建立了北京电影学院国际培训中心
1991年5月,学院制定了《十年规划和第八个五年计划期间发展规划纲要》
1992年,学院决定建立“金烛奖”、“北京电影学院奖”,前者为奖励在校工作成绩突出的教师和职工;后者则为表彰学院师生及历届校友在电影创作上取得突出成就的电影作品而设立的荣誉奖,以弘扬电影教育并推进中国电影艺术的提高
奖项分大奖、编剧、导演、表演、摄影、美术、录音奖七项,1993年5月5日,举行了首届“北京电影学院学院奖”、“金烛奖”颁奖大会,获奖作品及作者名单以金字镌嵌在校园的金字塔碑上
1993、1994年,与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合作建立了跨校双学位学制班
从1994年开始并扩大了研究生的招生计划
1995年,与中国摄影家学会合作办学,成立了北京电影学院摄影学院;并成立北京电影学院董事会
2006年年初,学院被确定为北京市艺术文化学科群建设的主持单位,牵头开展“艺术文化学科群”建设工作
2007年6月,学院以“优秀”成绩通过教育部组织的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
在2011、2012年美国《好莱坞报道》杂志推出的全球25所最佳电影院校的排名中,北京电影学院连续两年居全球第三名
2012年,参与国家文化科技创新工程,申报成功北京市2011计划培育项目——中国电影高新技术协同创新中心
2013年3月,教育部、北京市、国家广电总局签约共建北京电影学院,根据共建协议,北京电影学院将建设占地面积500亩的新校区
2015年,北京电影学院举行建校65周年庆典活动; 中信国安投资有限公司与北京电影学院签署了关于联合办学的战略合作协议,北京电影学院相关专业的二级学院将陆续迁址到位于河北香河的中信国安第一城
2016年9月,怀柔校区建设项目进入实质推进阶段,相继取得了市政府、市发改委办理各项开工前的相关手续;11月21日,《北京市怀柔区人民政府与北京电影学院战略合作协议》正式签署;12月25日在北京电影学院怀柔新校区项目地块内举行开工仪式
2017年1月10日,爱奇艺携手北京电影学院,启动“学院电影的互联网表达”主题的战略合作发布会
两者在人才培育、作品及活动扶持、IP开发和项目基金合作、校企合作等领域进行深度合作,共同为网络大电影及网剧产业培养专业人才,打造精品内容
2018年11月24日,北京电影学院在2018中国科幻大会上获得优秀组织单位
2021年9月14日,北京电影学院2021级新生开学典礼在怀柔校区举行
随着怀柔校区一期工程的完成,北电首批9个院系1400名师生完成入驻
以上内容由大学时代综合整理自互联网,实际情况请以官方资料为准。